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诗词创作发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218043747
  • 作      者:
    黄天骥著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对诗词的格律、诗词的体性、感情与题材、意境的创造以及诗词的意匠五大部分,十八章内容进行了阐述。
展开
精彩书评
  代序
  旧体诗词与现代文学的啼笑因缘(代序)
  黄修已
  《代序》前面的几句话
  朋友,当你还没有开始读这部书的时候,请先听我来介绍几句本书的作者罢。黄天骥先生是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的资深教授,是王起(季思)先生——我国著名的古典戏曲研究家、当代卓有成就的诗词作者的传人。他的专长也正在于古典戏曲和诗词的研究,同时也写得一手好诗文。中山大学的校园很漂亮,在国内这是公认的。打正门(南门)进去,沿着逸仙路向北走,直走出北门到珠江边,两旁许多建筑,从外语学院新楼,经曾宪梓楼、中山楼、梁铼琚堂、英东体育中心、岭南堂……直到北门广场,凡为新建的,都在楼堂壁上或在楼外立石,镂刻一篇赞美新建筑、感谢捐助者的“碑记”,篇篇都是用浅近的文言文写的。这些“碑记”便全是天骥先生的手笔。我于古文是门外汉,只知道如果放到“五四”,这些东西大概就是“桐城谬种”、“选学妖孽”了。然而看看这些“谬种”、“妖孽”,并非青面獠牙面目可憎,或者多么有害的东西;倒也词彩浓纤,隽腔雅调,显得文质彬彬,古香古色,散发着传统的芬芳。在广州这样摩登都市,在一座座现代建筑里,点缀着这些新创的“古董”,拉近了过去和现在,增添些文明的底蕴,体现出多元混成的广州文化的特色,这在国内其他高校是少见的,已成为中山大学校园文化的一个景观。可见这“谬种”、“妖孽”其实并不可怕,用得好,可能还有点可爱哩!
  于是想到“五四”,那时猛烈地反对文言文,自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于中国社会进步是立了大功的。但那时激进的文学革命先驱们,在思想方法上确也犯了片面性的错误,对传统文化和文言文,表现一种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态势,一种必灭此朝食的心情。对文言文和传统形式在历史上的贡献,其在当今的生命力和仍然可能的积极作用,都估计不足。不过生活往往纠正人们的认识,过了几十年,人们便知道了,新的东西不一定都好,就是好也不一定是绝对的好。旧的东西也不一定都坏,既有被扫进历史垃圾堆去,或者被打下十八层地狱,万劫不复的;也有的继续存活于新时代,还在生活中起着积极作用;也还有的脱胎换骨,已然蜕变成另一种新东西了。“五四”后白话新诗和传统诗词的遭际,就是很好的例证。前者为新,优势在其有潜在的生命力,但至今发展得不很理想。后者为旧,却并未“气绝”,在相当大的范围里还颇受宠爱,上品佳作绵绵不绝,既有婆娑老树的气势,又能开新花结新果。于是新旧并存,两相抗颉,各擅胜场,这就是今日诗坛现状。生活教导我们,要学会尊重历史,尊重前人的创造,要善于吸取文化遗产的精华,古为今用,来发展壮大自己。把文化遗产都当做“谬种”、“妖孽”,或仇恨,或畏惧,大可不必。中山大学校园里刻着这么多天骥先生的古文,也未见有人又留起辫子,缠起小脚,大家还是欢欢喜喜地都忙着搞现代化。
  当然,情况各有不同。从文的方面说,“五四”后的白话散文成就很高,今天用古文写作“铭”、“记”之类的作品,已经很少了。难得中山大学校园里还有这么一些,也可让年轻学子们在日常对古文多一点具体的感受。对于天骥先生来说,倒也成就了一番盛事。不过天骥先生的创作才华、古文功底,不表现在这上头,他的诗词成就更高,在国内已出一些现代诗词选本里,我常见到他的佳作。在广东,他是诗词界的翘楚。如今他又写出理论著作,介绍诗词的知识,普及诗词的创作方法,这对于发扬光大民族文化传统,提高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肯定会起积极的作用。我在近年发表过两篇主张旧体诗词应入现代文学史的文章。天骥先生虽与我不同专业,竟能灵犀相通,我的文章有幸得到他的认可和厚爱,提议将其中的一篇作为他这部大著的《代序》。我非常高兴接受这提议,又觉得好像需要再说几句话,便增写了上面这一段。
  ……
展开
精彩书摘
  A  阮瑪的(杂诗)共十二句。不符合后来要求句中平仄交错的规矩者,只有三句,如首句“临川多悲风”五字全为平声。
  B  曹植的(白马篇)共二十八句,不符合句中平仄交错规规矩者为七句。
  C  阮籍的《咏怀诗》共十二句,其中不符合句中平仄交错规律者,只有四句。
  D  左思的《咏史》共十八句,其中不符合后来平仄交错的矩者为七句。值得注意的是“朋友日夜疏”一句。如果稍作调整,改为“友朋日夜疏”,意思全没有变化,而声调上便与后来格律要求平仄相隔相符了。
  E  张华的(杂诗)共十四句,不符合要求句中平仄交错的规矩者为四句。
  F  郭璞的(游仙)共十四句,不符合要求句中平仄交错的格律者为两句。
  G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八句,不符合句中平仄交错要求者为三句。
  H  谢灵运的《入彭蠡湖口》共二十句,不符合句中平仄:错要求者为六句。
  以上,我们检查了诗歌每句句中音节组合的情况,结果胃每首诗约有四分之三或三分之二的句子,已经和后来要求句申仄交错的规矩很接近了。这种现象,说明了诗人们不自觉地向:
  律化靠拢。否则,就不会出现多数诗句做到了每个音步平、仄间的面貌。然而,这些诗人们的诗,毕竟有三分之一以下的句子与格律不谐。有些句子的处理,还表明有些人对声律处理并不经煮。像阮瑪<杂诗)首句连用五个平声字;左思(咏史》不懂得若把第十句的“朋友”改为“友朋”,便可声调铿锵,即是其例。
  从上述情况来看,汉魏诗坛不少诗人,是隐约感觉到汉语本身具备音乐的属性的。沈约描述当时文苑的创作状况是:“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答陆厥书》)诗人们意识到要考虑语言的音乐性,可又未能准确地把握。颇像是小孩子碰上机会,抓住了泥鳅,但泥鳅常常会从手中滑走。他们模糊地望到了诗歌创作音乐性的辉煌前景,知道应该努力登上彼岸,但有的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即,有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有时可以做到“暗与理合”,而又不是出于自觉,  “匪由思至”。沈约的这番话,道出了诗人们对语言音调运用,还处在.混沌初开”的状态。
  “八病说”对律化的促进
  人们对规律的认识,总是从自为到自觉的。而自觉地把音韵学和诗歌创作结合起来,在诗歌格律化的道路上,迈出最重要的一步者,就是沈约。
  沈约明确地指出,五言诗在一句之间以及句与句之间,声调应该变化错落。如何做到“音韵尽殊”、“轻重悉异”呢?他提出j一套办法,这就是著名的“八病说”。
  所谓“八病”,包括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即指声韵搭配上的八种毛病。可惜,沈约对“八病”的界定。语焉不详,后人经过研究,才逐步了解其底蕴。
  平头,是指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开头两字,声调不能署同。《文镜秘府论》云:“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署与第七字同声。”又引:“上句第一字不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同上去入声一字即病;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无问平上去入皆是巨病。”举例来说:“白云天上飘,落花香渐消。”即屑患“平头”之病,因为两句第一字俱为人声,已属有病,而两句第二字俱为平声,更是“巨病”。在这里,人们已经注意到尤应注重每句第二字的问题。
  上尾,据王力教授研究,即指相近的两联,句尾均用上声字。如储光羲的诗:
  遥山起真宇(上),两向尽花林;
  下见宫殿小(上),上看廊庑深。
  苑花落池水(上),天语闻松音;
  君子又知我(上),樊香期在心。
  第一联与第二联,一、三,五、七句,均以上声为结尾,显得很单调。
  蜂腰,是指四个清音,夹着中间一个浊音。如张衡的待“邂逅承际会。”“承”字为浊音。其形态如黄蜂的腰,显得特别狭窄。
  鹤膝,是指四个浊音,夹着中间一个清音。如傅玄的署“微音冠青云。”“冠”字为清音,其形态如白鹤的膝,中部显得肿大。
  大韵、小韵,《文华眼心钞》云:“五字中二五用同韵字名触绝病,是谓大韵,一三同音字名伤音病,是为小韵。”而仇兆鳌的《杜诗评注》则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韵相犯为大韵,上句第四字与下句第一字同韵相犯为小韵。
  正纽、旁纽,属双声问题。仇兆鳌说:“所谓旁纽者,如溪、起、憩三字为一纽,上句有溪字、下句再用憩字,如庾阐诗:‘朝济清溪峰,夕憩五龙泉’,是正纽也。”①上句用溪字、下句用憩字,即用了同声母的字,便显得单调了。而《文镜秘府》则引:“其旁纽者,若五字之中,已有‘任’字,其四字不得复用锦、集、急、饮、荫、邑等字,以其一纽之中,有‘金’、‘音’等字与任同韵故也。”可见,旁纽是指一句之中,重复使用虽不同调却又声母、韵母相同的字。这些,都属诗作的禁忌。  沈约提出“八病”说,其思想核心,无非是想方设法防止诗歌的语言出现聱牙啮舌的现象。对于他所制定的“条条框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下几点:
  第一,沈约虽然只注意到“一句之内”和“两简之中”的语言音乐性问题,亦即只注意到十个字的语音关系问题(若首句不押韵,十个字加起来等于西洋诗歌的一行),还未能注意整首诗的音律安排。但是,他已力图从诗歌的基本单位一一诗句,提出解决音律和谐的构想。
  第二,沈约虽然只从消极的角度,认为诗歌创作不能犯这样  ①  <郑驸马宅宴洞中}.见(杜少陵集评注)卷1,第29页,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边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氶洙在《唐诗三百首》选这三首诗时认为:“古今悼亡诗充栋,弹头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确实,这第一首与其他两首一样,遣辞用句,也都浅近易懂,至于说它所写的范围,笼盖了古今同一题材的诗篇,这就值得研究元稹写作的要点和经验。
  ……
展开
目录
旧体诗词与现代文学的啼笑因缘(代序)
导言
诗词的格律
第一章 诗歌与格律
心理节奏与语言节奏
格律与诗歌创作
古体诗和唱、乐
从歌唱到朗诵
第二章 关于押韵
押韵的作用
从古体诗到近体诗的押韵
押韵的走向
第三章 四声与平仄
四声的发现
“八病说”对律化的促进
催生近体诗的深层原因
平仄和节奏
近体诗的平仄安排
二、四、六分明
拗与救
诗词的体性
第四章 绝句的创作
关于体性
绝句的渊源
绝句的特征——“咫尺有万里之势”
含蓄与警拔
曲折变化和第三、四句
第五章 律诗的创作
律诗之“律”
律诗精巧的架构及其美学的内涵
工对和宽对
对偶句的组合
颈联与颔联的安排
第六章 词的创作
词的渊源和发展趋向
词的特质:要眇宜修
小令、中调、长调的审美追求
第七章 歌行体的创作
歌行体的体制
“一叙、一写、一议”
法度与变化
语势与转韵
……
感情与题材
诗词的意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