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内蒙古奇景》:
就是这座古老神奇的山峰,曾孕育了彪炳千古的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文化——“红山文化”,使中华文明的曙光在6500年前就穿透蒙昧的暗夜喷薄而出。
6500年前,在奔腾不息的西辽河上游就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经过1500年的生息繁衍,他们创造了当时居于领先地位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世纪30年代,一直有学者对红山地区的文化遗存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并把这种原始文化群命名为“赤峰一期文化”。1930年,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也来此进行考察,对红山文化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这类型原始遗存的文化内涵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研成果。1954年,我国考古学界以首次发掘地——红山作为这种原始文化的名称,正式命名为“红山文化”。1959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将红山列入名胜古迹保护单位之一。
近年来,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巨大成果。以牛河梁女神庙、祭坛、积石冢及翁牛特旗三星他拉“中华第一玉龙”为标志的红山文化,改写了中华文明史,证明早在6500年以前,赤峰地区就已经跨人人类远古文明的门槛。从而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500年,“红山文化”因此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
红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一直为后人垂青。清乾隆年间,曾在乌兰哈达兴通街的“关帝庙”内立一石碑,描述红山景色优美,地势雄胜。据清道光八年(1828)重修碑文载:“乾隆四十二年(1777),承德府建立黉官,易乌兰哈达为赤蜂县。于是人文蔚起,庶民殷富,商贾辐辏,肩摩毂击,檐牙相错,成一大都会。”
解放后,红山得到了全面治理,建起了提水工程,引水上山,造林约347余公顷。红枫、油松、丁香,苍郁茂密。每逢佳节,登山的游入络绎不绝。人们登山赋诗,赏风光于绝顶之上。在红山峰顶,可俯瞰赤峰城区的雄姿,观蜿蜒北去英金河的碧波,、还可以看到一段石砌“长龙”,那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古长城遗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