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中国行政区划也不例外。从总体上讲,行政区划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国家的演进而发展,很自然也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失。
对每一套行政区划系统而言也是如此,郡县制起于秦,发展于两汉时期,于东汉末被州制替代;州制始自东汉末,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至唐朝为道路制替代;道路制历经唐、宋,在元代为省制替代;省制源于元代,历经明、清,在20世纪先后演进为省市制、省市区制,从而使中国的行政区划由地域型进化为多元型。
就每一个行政区划单位而言也有这样的规律。每一个行政区划单位一经确立,一般都是从少到多,发展到一定程度,其管辖的范围愈划愈小,其行政的地位也愈来愈低,直至消亡的规律。例如,"郡"起源于春秋时期鲁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在秦代正式确立为统县的第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初为36郡,后增至47郡;西汉初有60郡,以后增为100多个郡、国。东汉末,州成为郡以上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单位,郡降为第二级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三国时,郡、国达167个,其中郡150个。西晋末,郡、国增至201个,其中郡有159个。南北朝时期,先后增达327郡、573郡、900多郡。隋文帝"罢天下郡",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复改州为郡。在唐代,郡彻底退出中国行政区划单位系列,在经历1200多年后,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退出历史舞台。
"州"源于汉武帝时代,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正式确立为第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初始13州,三国时为17州,西晋末增至21州,南北朝时先后增为63州、223州、318州。唐代又增至335州,而且在州上设道,州降为第二级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元代进一步增加为359州,其中62州直隶于行省,297州被统于省辖的路之下,可见元代大部分州已降为三级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明、清时,大部分州降为县一级。中华民国时撤销州,所有州均改为县。
唐太宗时,全国分为10道;唐玄宗时,增为15道;唐宪宗时,剧增为47道。中华民国前期,在省之下设有近100个道;中华民国后期,取消道的建制。
宋初分全国为15路,后增至工8路、23路、24路。南宋设17路,金代设19路,全国共达36路。元代已增达工85路,且隶属于省之下,降为二级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明代改所有的路为府、州。元代开始设省,为12省。明代为15省。清代先后增至18省、23省。中华民国时,增达29省、35省。市制始于中华民国。1930年共设市22个,其中特别市4个,普通市18个。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