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形式,是太庙祭祖活动的基础。了解宗法制是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首先要弄明白三个概念:家族、宗族和宗法。
家族是由若干具有亲近的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我国古代的家族一致是由父系的血缘连接的。而若干出自同一男性祖先的家族又组成了宗族。
宗族是同一高祖父传下的四代子孙或更多的世代组成的血缘关系组织。家族和宗族密不可分,有时会合二为一。
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组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由父权家长制发展而成。
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在父系氏族社会,世系以父系计算,父家长支配着家族成员,甚至对他们有生杀夺予之权。在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加,私有财产产生了,父家长死后,其权利和财产需要有人继承,于是习惯上就会规定一定的继承程序,而一代父家长生前的权威在其死后仍然使人敬畏,子孙们幻想得到他们的亡灵的庇护,于是又产生了对男性祖先的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祭祀祖先的仪式。这些都为宗法制度的萌芽准备了适宜的土壤。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宗法制度逐步地形成了。宗法制主要实行于统治阶级内部,成为调解内部关系、维护世系统治、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
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有后世国王的权力,但这一职位是由各部落首长协调推选的,这就是“禅让”。夏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王位,把尧舜时代的“禅让”,即从贤名人士中选接班人的办法变成了“传子不传贤”的“家天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