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鸟纹羽衣:苗族服饰及制作技艺考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220064764
  • 作      者:
    杨正文著
  • 出 版 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作者简介
  杨正文,1962年生,苗族,现就职于西南民族大学。致力于文化人类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出版论著多部,其中《苗族服饰文化》被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先后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三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人文者,人类社会之各种文化现象也。
  中华者,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总称也。
  人文中华,时间绵延,昔日辉煌,今朝灿烂,明天锦绣;空间广袤,民族众多,异彩纷呈,独殊东方。哲学、经济、军事、科技、法律、伦理、教育、民族、宗教、文艺、考古、文物、民俗……在历史的长河中嬗变,积淀无比丰富。
  穿越时空隧道,漫游文化之旅,整合散落在神州大地上的文明碎片,抚今追昔,继往开来。沿着先进文化的方向,我们推出“人文中华”丛书,俾以让广大读者从通俗有趣的图文中,加深对中华民族古今各种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激励爱我中华的热情。
  希冀专家学者们在学术研究之余,能为“人文中华”丛书添砖加瓦,倘若惠赐符合本丛书体例的大作,我们将不胜感谢。
展开
精彩书评
  引子
  1991年,台湾辅仁大学织品服装系意欲对中国大陆少数民族服饰样本进行采集,以供教学参考之用。他们经过有关资料检索后,认为苗族服饰在种类和工艺上,都是大陆少数民族服饰中比较突出的。于是,他们派员到西南民族学院(现为西南民族大学)接洽。这便成了我步入苗族服饰研究的一个机会。
  与台湾同仁的合作,前后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我分六次对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的近百个苗族村寨做了服饰样本采集和样本文化背景的简约记录。这使我对苗族服饰乃至苗族支系的分布状况,有了概貌性的了解,对民族文化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开始产生了对乡土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这样,就激发了我对苗族服饰以及类似苗族服饰这样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兴趣和责任心,并奠定了做深入研究的基础。合作结束后,我又多次自费有选择地对一些苗族传统服饰制作工艺较好的地区,做了较为深入的田野调查。
  应该说,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遭遇过许多让我感动、感慨的故事。印象较深的一次就是在贵州丹寨县进行的“古衣”采集和调查。我带着1 9 8 5年出版的《中国苗族服饰》画册,按图索骥式地去丹寨县杨武乡采集“古衣”。结果花了三天时间,走了附近大小五个苗族村寨,问过的四五十岁上下的人不下百个,得到的回答都说没有见过我想找的服装。到了第四天,在一个叫羊浪的村寨,遇上一位76岁的老婆婆,我将图片指给她看,并不断地问她是否知道有“窝妥”(当地苗语对有刺绣、蜡染衣物的称呼)的情况下,她才说自己有一件,是她出嫁时母亲送给她的。后来,她从箱底将那件压了不知多少年月的衣服拿给我看,并同意卖给了我。半年后,当我再次去那里对这种已失传的服饰工艺做调查时,在另一个苗族村寨,又目睹了一件相似的“古衣”随同一位8O岁高龄的老太太一起埋入了墓穴的情景,至今仍难忘怀。至此,我意识到民族乡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另一件事也让我感触颇深,经我手采集的苗族服饰样本先后三次在中国台北美术馆、历史博物馆进行展出,都获得了当地社会各界的好评。其中l 9 99年的展出,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成功结合。除了原汁原味的苗族服饰外,还展示了辅仁大学师生以及台湾服装设计师依据苗族服饰获得的灵感创新的服饰设计作品。著名时尚杂志《芙蓉坊》将穿着原汁原味的苗装的名模图片与巴黎时装刊载在同一期,不但没有丝毫的怪异感,反而增加了一种别样的时尚韵味。这样的展示再次表明,现代与传统是相连相依的,传统可以并能够服务于现代社会。这也是几千年的民族乡土文化的价值之一。
  苗族自古是一个支系众多的民族,因此,“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仅体现了苗族文化的特点,而且是对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的最好概括。苗族文化的共性固然发展得十分显著,而且地域性、支系间的文化个性特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育。历史上苗族没有出现过统一的宗教,没有建立过独立于中央之外的地方邦国,也没有创造出一种为全民族共同使用的文字。也就是说苗族文化没有经过严密的整合,神话、传说、歌舞、宗教以及工艺技术等都以口传和身教方式进行传承,这就留给苗族文化地域个性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形成了苗族文化的高度开放性。
  ……
展开
精彩书摘
  贵州巡抚张广泗采取的是粗暴与高压的“改流”政策,激起了当地苗族人民的反抗。雍正十二年(1 7 3 4)爆发了包利、红银领导的黔东南苗民大起义,于是,清政府急调七省兵力,耗了两年多时间,、直至乾隆元年(1 7 3 6)才镇压下去。这在清初是震动了朝廷的大事件。清王朝统治者意识到有必要加强对这个居住在南方的苗族集团进行研究,以利于统治。另一方面,乾隆年问国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疆域统一,清王朝中央急需了解国内各民族和邻邦的民族情况……乾隆十六年(1 7 5 1)诏令驻守各边疆省的官员:“我朝统一区宇,内外苗夷输诚向化,其衣冠状貌各有不同,著咨边各督抚于所属苗、瑶、黎、壮以及外番众,仿服饰绘送军机处,汇齐呈览,以昭王会之盛……”专家们普遍认为著名的《皇清职贡图》就是在此背景下成书的。因此,大多专家也认为《百苗图》的出现,应该是在乾隆皇帝这道诏令之后。
  《百苗图》流散于世的有许多版本,芮逸夫在2 O世纪8 O年代台湾影印的《苗蛮图册》序言中说,台北的“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收藏的“苗图”有11种。几年前,笔者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见到的苗图竟也有1 5个版本之多。其中最多的一个版本,内有图1 2 5幅,少的仅有8幅。这些“苗图”有的图文并茂,有的仅有图无文。主要为纸本,也有一些绢本。当然,有一些是珍贵的版本,也有的版本显然是民国时期的临摹之作。
  在“苗图”版本中,被认为绘制最精、影响最大的是《苗蛮图册》,通常所讲的《百苗图》指的多是这本图册。不过刘成在“苗图考略”一文提到,2 O世纪3 O年代,他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看到一部有一百幅图的“苗图”,他说此图册“绘事精审,极为宝贵。系当年大内之物,或即为《职贡图》之蓝本,不无可信”。《百苗图》,出现以后,被认为是一种图说(诗文或简约文字对风俗作描写)兼备, 繁简相宜,、除绘画工巧可以供书画家欣赏临摹外,它更重要的是一种实地写生,形象化地记录了少数民族生活状态的文本,极具人类学、民俗学价值。自然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睐,国内外许多图书馆和私人争相收藏,如大英雄物馆、故宫博物院等都有收藏。《百苗图》之所以引人注意,馀了图册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外,。恐怕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苗族族群的构成及其文化。尽管“苗图’’里所绘制的民族,还包括了今天生活在贵州境内的彝、布依、侗、仡佬等民族。但是不同的苗族支系及其他们的风俗,构成了《百苗图》里的主要内容。因而“百苗”成了苗族支系数量众多的代名词。苗族支系也始终成为自清代以来研究苗学的人们想弄清楚的一个数字谜。可以说,苗族是国内少数民族中支系最多的一个民族。
  从上述《百苗图》和明清两代其他的古籍看,记载有不同称呼的苗族支系最多的为8 2种(清代李宗唠《黔记分等均记载有8 2种)。这其中有一些在1 9 49年后被确认是布依、仡佬、侗等民族,但若要将那些未列入图籍中的苗族支系计算在内,也会接近或超过8 2种。所以,清代用“百苗”来称呼苗族支系群体,是恰如其分的。现代苗族的支系及其分布
  到了近现代,不论苗族的支系还是他们的分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在清朝近三百年时间中,清政府不断向苗族聚居地移民屯兵,加上周边其他民族的自然迁移,与苗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落散居格局;二是受清政府的民族高压政策或自然灾害的影响,民不聊生,苗族反清起事不断。
展开
目录
引子
《百苗图》与苗族
《百苗图》与民国前的苗族群体
现代苗族的支系及其分布
苗族服饰及其民间展示
多彩多姿的苗装
婚恋中的服饰展示
节日的服饰展示
勤劳手巧的苗族妇女
施苗族女的剪纸与剖线绣
织金苗女的蜡染和钉线绣
苗族服饰制作者的美丽世界
染人与银饰匠人
新庄的蓝靛池子
闻名全国的银匠村
传统技艺的衰落与文化多样的保护
边缘化的传统苗族
全球化下的文化多样性保护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