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的岁时节令/长江文化研究文库》:
二 人日习俗
登高
人日登高习俗很早就见于记载,《荆楚岁时记》引郭缘生《述征记》云:“魏东平王翕,七日登寿张县安仁山,凿山顶为会望处,刻铭于壁,文字犹在。铭云:‘正月七日,厥日为人,策我良驷,陟彼安仁’。”曹翕事见《三国志》卷二〇东平王曹徽传附。曹翕嗣父曹徽为东平王,寿张在东平境内,则曹翕在安仁山刻铭于壁的事当属可信。此俗在长江流域也早就见于记载,《初学记》卷四人日条引李充正月七日登剡西寺诗:“命驾升西山,寓目眺原畴。”《晋书》李充传载充江夏人,有文才,曾任剡县令,大著作郎。此诗当即李充任剡县令时所作。《荆楚岁时记》称晋代桓温参军张望亦有正月七日登高诗。《玉烛宝典》卷一引其诗云:“玄阴敛夕浸,青阳舒朝燠,熙戴陵岗娱,眺眄肆回目。”《岁时广记》卷九引《寿阳记》载:“正月七日宋王登望仙楼会群臣,父老集于城下,令皆饮一爵,文武千人拜贺上寿。”又载:“赵伯符为豫州刺史,立义楼,每元日、人日、七夕、月半,乃于楼上作乐,楼下男女盛饰游观行乐。”赵伯符《宋书》有传,其任豫州刺史在元嘉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之间。是东晋至刘宋时南方人日登高习俗一直盛行,《荆楚岁时记》载人日登高习俗,正是前代习俗长期流传的结果。北方也有人日登高习俗。《北齐书》卷二三崔瞻传载魏孝静帝以人日登云龙门。《初学记》卷四引隋阳休之《正月七日登高侍宴》诗谓:“广殿丽年辉,上林起春色。风生拂雕辇,云回浮绮席。”唐代人日登高仍很盛行,唐诗中屡见记载,如宋之问《军中人日登高赠房明府》、乔侃《人日登高》、韩愈《人日城南登高》等。武平一《景龙文馆记》载:“中宗景龙三年正月七日,上御清晖阁登高。”
宋明以后仍有此俗。尤以长江上游的四川为盛,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宫集卷一六载:“蟆颐山在眉州城东,自象耳山连峰壁立,西瞰玻璃江,磅礴蹲踞,形类蟆颐,故名。……眉州故事,人日出东郊渡玻璃游蟆颐即此山。”所谓“故事”至迟在宋代已有此俗,苏辙《踏青》诗序谓:“眉之东门十数里有山,日颐山。上有亭榭松竹,山下临大江,每正月八日,士女相与游嬉饮酒于其上,谓之踏青。”①
由登高而踏青,后渐演变为春游的一种形式,并非一定要登高,明《日涉篇》正月七日引《夔州府志》:“蜀夔州风俗,重诸葛武,f,以是日倾城出游八阵碛上,谓之踏碛。妇人拾小石可穿者,贯以彩索,系钗上,以为一岁之祥。”还有的只是一般到郊外游玩,清《直隶通州志》卷一七“以七日为人日,士大夫出郊嬉游”。这种演变,实际上反映了登高习俗本身所具有意义的演变。人日登高,最早是一种祓禳形式,登高祓禳是与水边祓禳相对的一种祓除不祥的仪式。古有望气之俗,即通过瞻望云气来发现妖气,登高之俗当即由此演变而来。⑦但愈到近代,其原初祓禳意义逐渐淡化,而变成一种春游踏青的形式,因而人们并非一定要登高望远,或碛上,或郊外,随处而异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