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的中国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古代城址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对周秦以来历代都城及其他城址的勘探和发掘从未间断,而探寻夏商时期都城及史前期城址则更为几代考古学人矢志以求。值得重书一笔的是,1985年3月,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在北京大学举行[1]这次年会以古代城址的发掘和研究为中心议题,承前启后,迎来了古城考古工作的新局面。而随着被发现的各个时期古城址的数量日益增多,各城址及其相关遗迹得以越来越充分的揭示,对有关古城址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一般说来,对古城址的发掘过程同时也就是研究过程。由于古城遗址多范围较大,沿用时间长久,内涵丰富,在认识上前后难免有所反复,得出合于历史实际的判断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河北易县燕下都城址,在20世纪30年代因找到部分城垣及城角遗迹而推断是一座长十三、宽十里的大城;50年代又因发现城址中部部分南北向隔墙及东部东西向隔墙而将其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60年代因探出城址中部南北向隔墙北半部及其与北垣相接部分再将其分为东城和西城;直至80年代方揭示其平面呈凹状、周长约25000米的全貌[2]。山东章丘城子崖城址在30年代发掘时被判定属龙山文化时期,而在80年代末的复探中找到当年的探沟,发现被认为是龙山文化的黑陶期堆积层实际上属于岳石文化。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