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归邺西:曹操高陵研究》是曹操高陵考古发掘报告出版之后**项关于曹操高陵的综合性研究成果。陵墓、陵园和陪葬墓等关键要素的完整考古面貌,曹操高陵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各种质疑观点的真实情况,相关画像石、卞后墓葬和曹操DNA研究等问题的再分析,相关研究中的学术规范问题等,都在本《魂归邺西:曹操高陵研究》逐一展现。其中陪葬墓等多项考古材料为*次公布,关于各类质疑观点的梳理分析也是*次尝试。希望通过这些成果,能够让学者和公众看到曹操高陵的完整面貌以及其从发现到研究的全过程,从而对其有一个更加科学、理性和全面的了解。
**章 曹操高陵陵墓
1. 地理位置及发现经过
曹操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原属安阳县,2016年划入殷都区代管)南部(图版1)。向东距离安丰乡北丰村西门豹祠遗址约7千米,向东北距离邺城遗址约14千米(图1),海拔105米。
200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西高穴村南部被盗的东汉大墓(编号西高穴M2)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葬随后被确认为魏武帝曹操之陵墓,即文献记载的高陵。2010年以来,陵墓周边先后发现了陵园和陪葬墓等遗迹(详见第二章)。本章关于高陵陵墓考古资料的介绍主要基于已发表的发掘报告《曹操高陵》a。
图1 曹操高陵与邺城及酉门豹祠遗址位置关系
2. 墓葬形制结构
该墓葬是一座带长斜坡墓道的大型砖室墓,平面呈“甲”字形,坐西向东,方向110°(图2)。墓圹为东宽西窄的梯形,东部宽22米,西部宽19.5米,东西长18米;长方形斜坡墓道位于东部,长39.5米,上口宽9.8米。墓葬整体面积约740平方米。
墓道南北两边外侧各有一排东西向排列的磬形坑和不规则长方形坑,磬形坑与长方形坑成对出现。此外,墓道南北两侧还有东西向排列的方形柱洞(图版2)。墓道南北两壁各有七级台阶逐级内收(图版3),底部宽4.1米,西端*深处约15米。
图2 曹操高陵主墓葬平面图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曹操高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图3 曹操高陵主墓葬墓室三维结构图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曹操高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图4 曹操高陵主墓葬三维结构图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曹操基真相.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墓道西端连接墓室门,墓道与墓室门连接位置南北两壁各有一道长5米、高4米的小砖砌护墙,墙体内立木柱作为支撑。墓门为双券砖门,内宽1.68米,高0.8米,砖砌封门及墓门均被破坏。墓室有甬道连接的前后(东西)两个方形四角攒尖顶主室,每个主室南北各有一个侧室,主室与侧室之间有甬道连接。其中前室北侧室为四角攒尖顶结构,其余三个侧室均为券顶结构(图3、图4)。主室和侧室共计六个墓室均为砖砌结构,底部为方形或者长方形青石板铺地(图5)。部分铺地石被破坏,撬起的石板背面可见被二次加工处理的画像(图版4)。除前室北侧室之外,其余墓室内壁均涂抹一层白灰,上下有多层铁钉。后室顶部西侧有两个盗洞、前室北侧室底部有一个盗洞,相应位置的墓砖被盗洞破坏。前后主室与侧室之间的甬道封门均被破坏(图版5),其余砖砌结构保存相对较完整。
前室东西长3.85米,南北宽3.87米,顶高6.4米;南侧室南北长3.6米,东西宽2.4米,券顶高3.46米;北侧室东西长2.79米,南北宽1.83米,顶高4.7米。后室东西长3.82米,南北宽3.85米,顶高6.5米;南北侧室形状、尺寸接近,南北长3.6米,东西宽1.9~1.92米,顶高3.08米。
墓室结构用砖大部分为长48厘米、宽24厘米、厚12厘米的大砖,墓门及侧室券顶处所用楔形砖长度亦为48厘米,宽度和厚度均小于上述大砖。墓道底部两侧的护墙所用砖大小不一,*大者长31厘米、宽16厘米,其余尺寸较小。
该墓葬在历史上和现代遭到多次盗扰,葬具、随葬品等破坏严重。后室的南北两个侧室内各遗留部分木棺痕迹。人骨均被扰动,不在原位,大部分集中于后室,少部分零星分布于其他墓室内。经过辨认和鉴定,共计有3具遗骨,分别为1名男性和2名女性。其中男性个体年龄在60岁左右,女性个体年龄分别为50岁左右和20岁左右。
图5 曹操高陵主墓葬墓底平面图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曹操高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 出土遗物
该墓葬虽遭数次盗扰,仍出土大批质地不同的文物,包括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骨器、漆器、瓷器、釉陶器、陶器、石器等种类,合计900余件。其中瓷器11件,包括1件白瓷罐、8件青瓷罐、2件酱釉瓷罐。陶器250余件,包括鼎、灶、井、罐、圈厕、盆、炉、案、耳杯等器形。石器包括66块不同形制的刻铭石牌、1件石圭、3件石璧、大量画像石碎块等。铜器包括各种饰件、配件、小型工具、印章、钱币等,金银器均为各种小型饰件,铁器主要为兵器(包括铠甲、刀等)、工具和生活用具。玉石器包括珠、饼、觿等小型饰件和玉璧残部。
出土文物详细信息已经在考古发掘报告《曹操高陵》中发表,部分代表性器物见图版6~图版19。其中图版6~图版10来源于新闻发布会公开发布资料,图版11~图版19来自考古报告。
4. 年代及墓主身份判定
墓葬形制和出土陶器、瓷器、钱币等文物为判断墓葬年代提供了重要参考。
*先,该墓葬的典型结构特点之一为两侧带台阶的长宽斜坡墓道。这种类型的墓道结构在东汉晚期墓葬中已经少量出现,如陕县刘家渠汉墓中M3等十余座墓葬的斜坡墓道带有一级台阶(报告称为二层台)a,洛阳东关东汉晚期殉人墓的斜坡墓道带有二级台阶b,偃师吴家湾东汉晚期封土墓墓道带有三级台阶c。此后在曹魏时期高等级墓葬中成为常见现象,如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的墓道两侧各有五级台阶d,洛阳曹休墓墓道两侧有三级台阶e,西朱村曹魏墓墓道两侧为七级台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