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魏晋南北朝考古》:
其他零星发掘的北魏墓葬也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墓葬制度提供了资料。如宁夏彭阳新集的两座北魏墓,其带天井墓道的发现,为研究带天井墓道的发展演变增添了重要材料。墓中还出土了许多反映当时军事情况的着甲陶俑和陶马及一些乐俑。宁夏地区还发现了另外一座重要的墓葬,即固原西郊北魏墓。其中出土的彩色漆棺画内容丰富,题材有孝子故事、家居生活、神话传说及装饰图案等,对研究当时少数民族习俗风尚、绘画风格及实用工艺无疑是相当重要的。近年来,各地陆续发现和发掘了许多北魏时期的墓葬。这一时期盛行聚族而葬,较为重要的有河北景县的封氏墓群、高氏墓群、赞皇李氏墓群和山东临淄崔氏墓群等,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此期的埋葬制度提供了依据。
5.东魏、北齐陵墓
东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孝静帝迁都邺城。迁邺后,即在邺城西郊的漳河、滏阳河之间营建元氏皇陵区,称为西陵。西陵位置在今河北磁县南部,目前,这里仍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土冢。西陵与北齐高氏皇陵及其他陪葬墓一起,现被统称为“磁县北朝墓群”。经调查,在东西长20、南北宽15公里的范围内,发现墓葬123座。然而自宋代以来这些墓葬长期被误认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
东魏皇陵区位于北朝墓群的西南部,陵区位于漳水之北,目前地表除一些高大坟丘外,尚存“魏侍中假黄钺太尉宜阳王碑”。宜阳王元景植,为孝静帝之兄,其墓位于讲武城乡东小屋村东北,坟丘残高3米。该墓东南侧还有一高大土冢,为孝静帝和宜阳王之父、东魏文宣王之墓。墓前原有石羊等雕像,应属神道石刻。文宣王卒于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此时距东魏迁来邺城仅三年,故该墓应为西陵兆域内营建较早的陵墓。在此兆域内,墓前坟丘规模最大的是位于文宣王墓之北的“天子冢”,现存封土高达21、直径约120米,因东魏仅孝静一帝,故此推测其墓主人为孝静帝元善见。根据《魏书》记载,孝静帝死后“葬于邺西山岗”,与该墓所处的地理位置吻合。
北齐高氏皇陵区位于东魏元氏皇陵区的东北,在当时的漳河之西、滏阳河之南,其南与东魏皇陵相连。较早葬于此陵区内的为东魏孝宣公高翻和广平公高盛。高翻为北齐神武帝高欢的叔父,卒于东魏元象二年(公元539年),高盛为高欢的“从叔祖”,卒于天平三年。两座墓的封土均已不存,其神道上原有墓碑和石虎、石羊等石刻。北齐共历七帝,其中神武皇帝高欢和文襄皇帝高澄均卒于北齐立国之前,其皇帝身份系死后追赠。《北齐书》中记载高澄死后“葬于高欢义平陵北”,据1978年发掘的东魏茹茹公主墓志及《北齐书》的记载,可以确定二陵的位置。茹茹公主墓附近确有两座高大的墓冢,即位于申庄乡大冢营村西的“大冢”和“二冢”。大冢位于南侧,东距茹茹公主墓约300米,应即高欢的义平陵。而位于大冢北侧约200米的二冢,应为文襄皇帝高澄的峻成陵。义平陵的位置正处在高翻和高盛墓的北部稍偏东。这种长辈在南、晚辈在北的陵墓配置,与东魏元氏皇陵区相同,应是磁县东魏北齐皇陵区的特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