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珍帝国究竟是一个商业之梦,还是一种个人崇拜的产物?布兰森为商界带来的是一种超脱,或只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现象?无论如何,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品牌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一家公司曾创造过任何类似维珍的品牌。对于有意效法的人,本书归纳出以下的十大成功秘诀可供参考:
one挑战比你大的公司
two玩嬉皮,嬉皮的游戏
three计价还价:什么事都可以谈
four使工作有乐趣
five善用你的品牌
six面对镜头微笑
seven不要牧羊,要带领一群猫
eight比子弹飞得更快
nine规模确实有影响
ten永远不要失去与群众的接触
布兰森的成功极富传奇色彩,布兰森的成功之路更加耐人寻味,他以一种前无古人,或许也将后无来者的方式,叱咤英国商界二十余年。读过本书,你会从他成功的个案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
展开
管理大师总是告诉我们,处在现代商业世界中,学习是一种竞争优势的源泉。经理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新技能与技术,才能自我武装迈入公司战场。公司组织必须不断自我再创新,以学习作为其基本体与文化的中心,使公司本身成为学习的组织。就理论而言,这类说法无疑确然属实。但就现实言之,这世界上真正不断学习的组织少之又少。实际上,公司主管们往往并不善于学习。哈佛商学院的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说:“能否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越来越依靠学习,但绝大多数的人不知道如何学习。许多人以为那些大公司组织的核心成员必然是学习的佼佼者,而事实上,这些成员往往并不十分善于学习。”这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主管们学习,让他们有机会从最优秀的人身上学到一些事。
这个目标听起来似乎有些好高骛远。不过,请试想一下经理人如何学习。首先,他们通过经验学习。但诚如克里斯·阿吉里斯所指,经验并不能保证学习。你曾经遇到多少真正有智慧的主管?他们或许可以说拥有30年经验,但通常他们有的只是一年的经验重复30次而已。经验并不能自发性导致学习,年复一年的时间累积并不等于智慧。
主管们学习的第二个来源是训练课程。绝大多数高级管理阶层,都参加过商务学校的主管课程的学习。
通过个案研究与强调分析的方式,这些商业学校无疑能使经理人员取得重要技巧。但技巧的广度与实际效果经常令人质疑,就连在商业学校任教的人也对此持怀疑态度。策略专家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就曾说:“有人认为只要经过两年的课堂训练,你就能将那些25岁、聪明但没有经验、从来没有管理过任何事物或任何人的年轻小伙子训练成有效率的经理,这样的想法荒唐得可笑。”
夙享盛誉的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是又一位多年来一再批判商业学校的人士。早在1969年,他就曾经撰文指出:“美国境内成立不满百年的商业学校,一直在造就的都是训练有素的店员人材。”德鲁克近年更预言商业学校终将没落。他说:“商业学校因发迹过早而反受其害。现在,他们正设法将昨天犯下的错误略加改善。而最糟的就是去改善那些原本就不该做的事。”
商业学校仍然只忙着谈理论,但商业讲究的是行动。本田公司创办人本田宗一郎说:“我对文凭不感兴趣。文凭不管用。我的成绩比不上其他同学,而且我也没有参加期末考。校长把
我找去,对我说我必须退学。我告诉他我不要文凭。文凭的价值还比不上一张电影票。电影票至少能保证你有权进入戏院看场电影,而文凭什么也保证不了。”
曾为克莱斯勒(Chrusler)汽车公司负责人的李·艾科卡(Lee lacocca),也对商业学校有轻描淡写得令人称奇的说法:“正式学习确能教导你许多,但人生许多不可或缺的重要技巧都
是必须靠你自行发展才能取得的。”已故阿维斯(Avis)公司主管兼《前进组织(Up the Organization)》一书作者罗伯特·汤森(Robert Townsend),对商业学校的成见更深。他警告:“不要雇用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依我看来,这些精英欠缺了成功必备的以下若干相当基本的条件:谦恭;对于站在第一线人士的尊重;对于商务性质,以及对于那些能以促进商务繁荣为乐的人士的深度了解;对于下层员工的尊重;拥有明确纪录,足以证明胆识、勤奋、忠诚度、判断力、公正、与遭到压力时仍能保持诚正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