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看来,帝王子孙们的宫廷生活一定是幸福的。其实,除了物质生活富足以外,这些皇子皇孙们的乐趣并不是很多,甚至可以说是枯燥乏味。他们要没完没了地参加各种朝见和祭祀仪式,而且都要一本正经,不能有半点儿戏。除此之外,就是跟随几个大儒一天到晚诵读儒家经典。只在他们偶尔到郊外走动时,才能目睹到一些民间生活的情趣。<br> 每当朱棣的父皇要举行大祭时,朱棣和他的兄弟们都要去助祭。例如郊祭,即冬至到南郊祭天,夏至到北郊祭地;谒庙,即谒祭太庙,另外还有正月初一和冬至举行的大型朝贺,他们都要参加。起初,朱棣和他的小兄弟们在服饰上与长兄没什么区别,都要服衮冕。在明代,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都是有讲究的。当时的规定是“冕:五彩九旒;衣五章;裳四章。”冕,即头上戴的帽子,“五彩九旒”,是说帽子有5种颜色,9条飘带。衣是指上身服饰,“五章”也是指5种色彩;裳是下身服饰,有4种颜色。这是在最隆重的场合穿的最庄重的服饰。至于像初一、十五之类的朝见,则都穿皮弁服。各种祭祀礼仪和朝会成了朱棣和他的兄弟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种场合都要规规矩矩,虽然年纪还小,但也不允许嘻嘻哈哈。第一次可能还觉得挺新鲜的,但时间一长,枯燥乏味的感觉就都来了。<br> 另外一项主要生活内容就是学习儒家经典了。朱元璋年轻时没有机会上学,后来只是在征战间隙学了点文化,但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当朱元璋亲自写沼书或者祭文时,语句经常是似通非通。例如他给徐达墓撰写的碑文,就谁也断不开句逗。同样,臣下写的奏折有时候文绉绉的,也没有标点断句,他也是看不懂。为了批阅奏折方便,朱元璋才弄出了八股文来。朱元璋一生都为自己文化水平低而遗憾,因此当了皇帝后他就十分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朱元璋称帝的第一年,就在宫中修建了大本堂,作为太子和其他皇子学习的场所。堂中藏有大量历代图书典籍,供朱棣和他的兄弟们阅览。朱元璋还招聘各地的有名儒生前来授课,教育太子和诸王。此外,朱元璋还找了一些才华出众的青年,让他们当伴读,陪皇子们一起念书。教书的师傅都是满腹经纶的大儒,其中著名的就有名士宋濂。他前后任教十余年,向皇子们讲授四书五经、封建礼法,要皇子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封建礼法规范。尤其是讲到历朝历代兴亡事迹的时候,宋濂都要详细说明某事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朱元璋又命令他的心腹谋臣孔克仁等人教授诸皇子经书,并且让功臣的子弟们也入堂听课学习。新来的这些外廷功臣子弟,给朱棣兄弟们带来了许多新鲜的气息和见闻。<br> 如何教育好自己的皇子,朱元璋可是下了一番功夫。他对儒臣们提出了他的教育理念,他说:“譬如一块精美的金子,要找高明的工匠打造。有一块美玉,也得要好玉匠琢磨才能成器。有好子弟,不求名师,岂不是爱子弟还不如爱金玉吗?好师傅要作出好榜样,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来。我的孩子们将来是要治理国家的,各功臣子弟也要做官办事。教育他们的方法,最要紧的是正心。心一正,万事都能办好;心不正,各种邪欲都来了,这是最要不得的。要教他们切实的学问,用不着像一般文士那样,只是会记诵辞章,没有一点好处。”朱元璋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这些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太子是他的接班人,他对太子的教育特别关注。有一次,他对殿中侍御史郭渊文等人说:“这些孩子们的文章作得还差不多,只是对太子来说,重在端正他的心术。不要流于浮躁。”在朱元璋看来,学问重要,德行更重要。为此,他还特意找了一些品行端庄的文士,让他们当皇子们的宾客和幕僚,随时随地向皇子们进行说教。<br> 在皇子们的师傅当中,有个叫李希颜的人,原来是个隐士,因为名气大,朱元璋就写了封亲笔信把他征召入京,让他当皇子们的老师。在古代,私塾的老师手里都有一把戒尺,学生不听话就要挨打。他大概已经习惯了这一套教学方法,对皇子们依然很严厉。有一次,一个皇子不听话,让他一戒尺打到脑袋上,肿了个大包。朱元璋很心疼,一时大怒,准备治李希颜的罪。马皇后在旁边劝解道:“师傅教我们的儿子以圣人之道,哪里还能对师傅发怒呢?”朱元璋这才消了气,不久之后还升了李希颜的官。其实像李希颜这样严厉的师傅在明朝一代还真不少,像后来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教育万历小皇帝时,也是以严厉著称,以至于万历皇帝见了张居正就像老鼠见了猫。只有当张居正死了之后,才敢找张居正算总账。所以,朱棣小时候的教育环境肯定不宽松,学习气氛也是很严肃的。<br> 朱棣兄弟们除了接受师傅们的教育外,还要随时接受朱元璋的训诫。《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了一件事情,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的一天,朱元璋退朝回到宫中,趁着朱棣兄弟们都在眼前,便指着宫中的一片空地对他们说:“这里并不是不可以建亭台楼阁作为游玩场所,只是不忍心多费民财罢了。过去商纣王大造琼宫瑶室,结果使天下人都怨恨他。汉文帝曾想建露台,因为怜惜一百两银子的费用,就没有建,所以当时国泰民安。你们以后要经常心存警戒啊!”在这种场合,朱棣兄弟们都要格外恭谨,否则的话,受到的惩罚,那可是相当严厉的。<br> 朱棣从他父皇那里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正统教育,对此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确的自白:“朕于诸子常切谕之:一、举动戒其轻;一、言笑厌其妄;一、饮食教之节;一、服用教之俭。怨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忍饥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劳,尝使之少服劳事。”从这段活可以看出,朱棣兄弟们不只是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平时的一言一行都要合乎封建礼法规范。这对于一个正处于天真好玩时期的少年来说,可不是一件惬意的事情。<br> 朱棣除了要读儒家经典外,还要读他的父皇特意为他们编写的书。洪武六年(1373年)三月,朱棣从父皇那里领到了一本《昭鉴录》,四月又领到了一本《祖训录》。这都是朱元璋让儒臣们编写的。书中搜集了古代藩王的一些善恶事迹,以对皇子们进行宗法教育。为了让皇子们好好学,朱元璋还亲自在《昭鉴录》前边写了序。<br> 洪武三年(1370年)设立大宗正院,即后来的所谓宗人院,掌控皇族内部事务。因长子朱标是太子,就由次子朱桐为宗人令,三子朱桐为左宗正,四子朱棣当右宗正。他们几个在皇子们中年龄比较大,有些事情就由他们几个领头去干。<br> 朱元璋不希望他的儿子们成为文弱书生,就让他们经常做一些强健筋骨的活动。他在当吴王时,看到7个儿子渐渐长大了,就特意领内侍编织麻鞋,叫几个儿子穿着麻鞋,打着绑腿,出城锻炼锻炼。要求十分之七的路程骑马,十分之三的路程步行。虽说走路累点,但有机会出宫到外面走动走动,对几个孩子来说还是饶有兴味的。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还要不时地在演武场上练习骑马射箭,学习行军打仗的本领。<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