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引言
导论 从中国近代批评到现代批评
第一节 中国近代批评的特性
第二节 中国现代批评的发生
第三节 中国现代批评的矛盾
第四节 基本估价
第一章 周作人
--走向人的确立的艰难路途
第一节 “五四”文坛与周作人的“人”的观念
第二节 人的文学的具体界定
第三节 宽容的文学生长论
第四节 文学的无形功利说
第五节 从巅峰到低谷
第二章 茅盾
--把人生镌刻在文学的旗帜上
第一节 人生派的代表人物
第二节 人生文学的内涵
第三节 “客观性”的推崇
第四节 良好的态势
第三章 梁实秋
--古典主义的中国传人
第一节 接受古典主义
第二节 人性论的特征
第三节 以理制情的情理观
第四节 从道德说文学
第五节 冰冻的地带
第四章 李健吾
--畅游杰作的灵魂探险者
第一节 以京派为依托
第二节 纯美文学的特征
第三节 印象鉴赏式的批评观
第四节 批评的宁馨儿
第五章 胡风
--以主体激活现实主义
第一节 拓展着的思维空间
第二节 以主体激活现实主义
第三节 现实主义的胜利
第四节 个性的毁灭
第六章 周扬
--政治文学的不倦阐释
第一节 从文学的政治化到文学的政策化
第二节 受动的艺术规律探寻
第三节 指导与误导
余论没有完成的建构
初版序
新版后记
内容摘要
《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是一本批评史论性的学术著作,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六位有影响、有代表性的批评家为研究对象,按人分章,各自成篇,但又不是互无关联的批评家论的简单结集。它在对象选择、材料运用、结构谋篇、论点展开,以及研究方法、观察角度等方面,都颇见新意,很有特色。
《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虽然只写了六位批评家,却涉及了现代文学批评史上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涉及不少长期争论不休,夹缠不清的历史是非和人物评价,因而难度很大。作者从最初发表有关的研究论文算起,到书稿完成,中间经过了大约整整十年光景。真可谓“十年磨一剑”。
作者说,他是“怀抱着同情,怀抱着理解”,“走向每一位已经逝去的批评家”的。总观全书,你就会发现,此言不虚。因为这并不是一纸:空洞的声明,而是作为一条实实在在的重要学术原则,被认真地贯彻到作者的研究实践中去了。在这里,无论是同情,还是理解,都包含了对研究对象的尊重:首先是人格上的尊重,同时还有学理上的尊重。由于有了这种尊重,研究者就有可能从各个批评家所处的具体情势和具体文化历史环境出发,把全部有关的因素都过细地加以考虑,然后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与判断。
以对周作人的评价为例。八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开始对他有了一些研究,且呈逐渐深入之势,但也颇有争议。从《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作者但对有关的情况和问题都了若指掌,自有不同的招数,即把政治的评价和学理的评价进行了区别。比如,在五四时期周作人的评价上,他既充分肯定了这位批评家提倡“人的文学”,标举人道主义的历史功绩,又从学理的角度对其人学所包含的两重二元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至于后来周作人的失节,他当然无意于回护,但在学理上却没有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而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决不轻易地因人废言。尽管他的某些具体结论未必都能站得住,但作为一种顾及全人的建设性研究态度与方法,却是有意义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