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妇”在日语中是一个复合词。“二战”以前的日本书籍辞典中,从未有见“慰安妇”一词,但“慰安”作为一个动词则向来存在,它的含义就是“安抚”、 “抚慰”。“二战”时期才将“慰安”与“妇女”结合,因此“慰安妇”一词完全是战争的产物;作为一个专用名词,1978年才被收进《广辞苑》第二版,当时的定义是:“慰安妇是随军到战地部队去慰问过官兵的女人。”从目前所见的文字材料看,20世纪30年代以前,所谓“慰问战地官兵”的女性,并未见有称“慰安妇”的。在日军的有关军医研究学刊和有关的驻军统计报告中,她们往往被称为“卖春女”、“酌妇”。“慰安妇”一词的大量的、正式的使用,约见于1932 年日军侵占上海的“一·二八事变”以后。双手沾满中国人鲜血的侵华日军最高司令官冈村宁次,此时任日本上海派遣军副参谋长。正是他为了维持败坏的军纪,首次要求日本国内组织关西地区的妓女,集体来沪“慰问”日军,他制造了一个好听的名词——“慰安妇团”。从此以后,“慰安妇”的身影,便开始遍及于日军铁蹄践踏之处。
“慰安妇”制度的形成,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最初的“慰安妇”是日本军队从本土征召妓女为远在国外的战地官兵提供性服务,这是一种有报酬的军事商业性行为,确实应属“军妓”的性质。但是,随着战争的扩大,在日本政府和军部的策划下,日军从开始有计划、按比例地配备“慰安妇”,到以欺骗、强征、滥抓的手段,将非志愿的平民女性视同“慰安妇”而将其作为性工具使用,而此时所谓的“慰安妇”,主要来自作战中的敌国——中国以及日本殖民地的朝鲜。这种制度化下的,尤其是因制度化而视为合法、从而遭受日军变本加厉地摧残的“慰安妇”,早已不是“军妓”,而是完全失去人身自由、随时处在生命危险之中的日军的“军事性奴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