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贵族、大臣以及八旗官员长期掌握清朝政权,政治经济地位极其优越,成为全国最突出的封建特权阶级。到17世纪末,居住北京和中原城市的满族官员,在生活上已经是“居家弹筝击筑.衣绣策肥,曰从子弟宾客饮”(《旗军志》)。这种游手好闲奢侈腐化的风气,在满族封建统治阶级中迅速滋长起来(所谓“八旗子弟”就是这些人的形象,并非满族全体人民的形象)。这个寄生性极强的腐朽阶级,在国内外诸多矛盾中,逐渐丧失了自救能力。对内,他们疯狂镇压起义,竭力挣扎;对外,他们卑躬屈膝,妥协投降。
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处于阶级社会的历史时代,各族奴隶主阶级、封建主阶级、资产阶级都要把剥削、压迫本族人民的手段,扩展到邻近的兄弟民族中去。因此,当时的民族统治、民族压迫,就成为屡见不鲜的民族矛盾。同时,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又促进了共同进步。这就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辨别某个民族、某个阶级、某个人的是非,不能粉饰,也不能回避,更不能笼统地把功过加在那个民族身上。只有本族人民都认识了统治阶级的本来面目,熟悉本族的阶级对立情况,才能洞察历史上民族矛盾、民族冲突的真相,真正找到症结所在,从而加强当前的民族团结。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依据事实,恰如其分地论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斟酌取舍,努力做到历史研究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从而有助于消除民族隔阂与误解,有利于共同进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