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先秦至隋唐时期西北少数民族迁徙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05059087
  • 作      者:
    李吉和著
  • 出 版 社 :
    民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吉和,1963年生,河南省南阳市人。1989年兰州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1989年至2002年,在甘肃省民族研究所《甘肃民族研究》编辑部从事编辑和民族研究工作。1999年考取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学博士研究生,2002年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民族学和民族史研究。出版专著一部(二人合著),在《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黑龙江民族丛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青海民族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南民族大学学术文库·民族研究文库:先秦至隋唐时期西北少数民族迁徙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西北主要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其变迁、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关中平原、新疆天山及南北盆地、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内蒙古河套平原、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西北少数民族的迁徙过程、西北少数民族迁徙的原因、西北少数民族迁徙的影响、西北少数民族迁徙的特点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四、新疆天山及南北盆地
    新疆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塔里木盆地,北部为准噶尔盆地。  北疆包括天山及其以北的北疆全部,主要是天山、阿尔泰山和二者之间的准噶尔盆地。这里因纬度偏北,气温较低,山地高耸,盆地西北有缺口,便于大西洋及北冰洋水气的入侵,平均年降水量较多,冬季积雪较厚,空气较为湿润,地表径流也较丰富,灰钙土和棕钙土丰厚,动植物种类较多,山地植物垂直分布比较明显,成为游牧民族良好的夏季和冬季牧场,是西北游牧民族主要的游牧地和迁入地。准噶尔盆地年平均气温约在6℃,冬季严寒,全年有五个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较温暖,7月平均气温可达22℃~25℃,生长期约为150天~180天,适合小麦、甜菜的生长,海拔较低之处可种植棉花。天山北坡降水量较为丰富,高山积雪多,分布的位置较低,融雪较早,是盆地农作物灌溉的重要来源,所以准噶尔盆地的绿洲大部分分布于盆地南缘的天山山麓地带。
    天山是亚洲最大山系之一,位于今新疆中部,长1700公里,西段宽400公里,东段变狭,宽仅100公里左右。在地质构造和地貌上,天山可分为北、中、南三带。北天山的垂直景观比较明显,其中2800米~3000米以上为高山嵩草草甸。嵩草草甸是中亚典型的高山植被,草高一般在10厘米~15厘米,很茂密,覆盖度达70%~80%,产量高,是良好的夏季牧场;2200米~2400米以上是亚高山草甸,由茂密的杂草组成,双子叶杂草类占优势,禾本科和莎草科次之;1500米~2200米分布着森林草原和森林;林带以下或森林带内的阳坡上,分布着山地草原和荒漠草原。天山北坡的前山带为一系列平缓丘陵和纵向谷地,海拔1100米~1800米,年降水量300毫米~400毫米,土壤主要为山地栗钙土,适宜牧草生长,是天然的牧场。中天山是一系列平行的山岭,夹着许多断陷盆地,是重要的牧区和农业区。如伊犁河盆地三面环山,向西敞开,西来的潮湿气流得以深入,年降水量300毫米~500毫米,气候比较湿润。盆地北侧有高山屏障,拦住了寒流,所以伊犁河谷地比较暖和。天然植被主要为温带草原,水草茂盛,下游河谷平原盛产小麦、棉花等,也是今天新疆重要的农业区。因这里自然条件较好,是古代西北少数民族重要的迁入地和争夺的牧场,如匈奴、月氏、乌孙、塞人、柔然、突厥、回鹘等族曾迁徙于此。
    ……
展开
目录
总序

导言
一、民族迁徙的含义
二、研究现状和意义
三、研究的对象与区域范围
四、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西北主要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其变迁
一、河西走廊
二、黄土高原
三、关中平原
四、新疆天山及南北盆地
五、蒙古高原
六、鄂尔多斯高原
七、内蒙古河套平原
八、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

第二章 西北少数民族的迁徙过程
一、戎族的迁徙
二、羌族的迁徙
三、氐族的迁徙
四、匈奴族的迁徙
五、月氏族的迁徙
六、乌孙族的迁徙
七、鲜卑族的迁徙
八、突厥族的迁徙
九、铁勒族的迁徙
十、回鹘族的迁徙
十一、吐蕃族的迁徙
十二、吐谷浑族的迁徙
十三、党项族的迁徙

第三章 西北少数民族迁徙的原因
一、生产力的发展与民族迁徙
二、气候变迁与民族迁徙
三、战争与民族迁徙
四、政治统治与民族迁徙
五、先进地区的吸引力与民族迁徙
六、民族亲缘关系与民族迁徙

第四章 西北少数民族迁徙的影响
一、民族迁徙与部落制的解体
二、民族迁徙与生产方式的变迁
三、民族迁徙与民族整合
四、民族迁徙与文化变迁
五、民族迁徙与经济文化的互动
六、民族迁徙与羁縻管理制度的变迁
七、民族迁徙与文化的冲突及民族的消亡
……

第五章 西北少数民族迁徙的特点
附: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