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民国的初建(1912-1923)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214041928
  • 作      者:
    张海鹏主编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华民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共和时代。民国初年,西方民主思潮与实践一时间颇为盛行;然而通过军事实力和政治要谋而成为北京政府大总统的袁世凯,一心谋求个人专制统治,与寄望于民主政治的革命派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结果导致革命派发动“二次革命”,但因准备不周、实力不济而失败。此后,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独掌北京政府,逐步废话弃了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属项民主政制,使民国初年的西式民主实验成为昙花一现。与此同时,民国成立后的中国对外关系,仍因列强之强势压迫而面临着种种困难,在谋求“承认”、对外借款、边疆安全等方面,仍在丧失国家主权和权益,并因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而形成中国外交的危机。
展开
精彩书摘

    因此为“巩固政府,整饬内政而伸张国力”,则当“务以国情社习为准,勿徒高谈学理”。①袁世凯心目中的所谓“国情社习”,自然就是中国不适合议会民主,而需要个人专断,因此他向政治会议提交的请求咨询案,无非是其早在计划中的废弃国会、增修约法等案。政治会议是袁世凯的御用机构,作出的决议当然不会有违袁之意愿。1914年1月9日,政治会议上呈袁世凯,以国会“非政治良轨”,请其停止国会议员职务。有了政治会议的“民意”表示,袁世凯遂于次日以国会“悉为挟持党见者所蹂躏,几酿成暴民专制之局”为由,下令对残留国会议员停职并解散国会;2月3日以“良莠不齐”为由,下令停办地方各级自治会;28日以“牵涉内乱嫌疑”、“办事鲜有成效”为由,下令解散各省省议会。此前,中央和各省议会已因不足法定人数而实际停止活动,但议会和议员的名分还在,名义上的议会制度还在,而此次袁世凯的议会解散令发布后,经过全国大选而成立还不到一年的各级议会全部被解散,议会制度即在法律上也不复存在,袁世凯的行为也再没有任何民意机构之约束,他完全可以在政治上为所欲为了。
    熊希龄内阁成立之初,是进步党在政治上最得意的时期,袁世凯要拉拢他们,国民党也要迁就他们。但随着时局的变化,进步党对袁世凯的利用价值渐失,袁对熊颐指气使,不假词色,熊对袁则是来文照办,从无异议。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国会解散令需要总理的副署,熊希龄当然不敢违抗袁之意旨,乖乖地在解散令上签了字,但他在为国会送终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的政治生命送终。附署国会解散令实为进步党人为袁世凯在政治上所做的最后贡献,此后他们对袁世凯完全失去了利用价值,被其遗弃并不在意料之外。在袁世凯的操纵下,其下属首先鼓噪内阁制不合国情,要求赋予总统无限权能,同时又以接济饷项要求压迫熊希龄。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第一节 革命的余波:西式民主的昙花一现
第二节 北洋派与革命派的矛盾
第三节 二次革命的发动与失败
第四节 北洋军阀独掌北京政府
第五节 民国初年的对外关系

第二章 袁世凯称帝与护国战争
第一节 袁世凯帝制自为
第二节 革命派与其他派别的反袁斗争
第三节 护国战争的爆发及各地响应
第四节 袁世凯的末路

第三章 军阀纷争与南北对峙
第一节 军阀纷争的肇始
第二节 督军团干政
第三节 清室复辟的闹剧
第四节 皖系控制的北京政府
第五节 南北对峙与护法运动
第六节 护法战争与南北议和
第七节 西南地方的军阀割据

第四章 五四运动与时代转换之发端
第一节 五四运动的思想源流
第二节 五四运动的起因
第三节 五四运动的发生及演进
第四节 五四运动的结局及影响
第五节 华盛顿会议与中国国际地位的缓慢回升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第五章 直皖战争
第一节 直皖战争之发端
第二节 直皖战争的爆发及皖系的失败
第三节 直奉共治的北京政府
第四节 孙中山回粤再度开府

第六章 第一次直奉战争与直系当政
第一节 直奉矛盾的激化
第二节 第一次直奉战争
第三节 黎元洪复职与“法统重光”
第四节 直系当政与北京政局
第五节 联省自治的思潮与实践
第六节 西南各省的局势演变

第七章 北京政局的变化
第一节 直系当政时期的社会动荡
第二节 京汉铁路工潮与二七惨案
第三节 黎元洪被逐
第四节 曹锟贿选与“法统”中落
第五节 第二次直奉战争前的北京政局
第六节 孙中山北伐受挫及其再起

第八章 民初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及其起伏
第一节 现代经济法制体系的初步建立
第二节 现代工业的较快发展
第三节 现代工业发展的起伏
第四节 中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
第五节 农业经济发展的艰难
第六节 财政困难与现代银行业的兴起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