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为“巩固政府,整饬内政而伸张国力”,则当“务以国情社习为准,勿徒高谈学理”。①袁世凯心目中的所谓“国情社习”,自然就是中国不适合议会民主,而需要个人专断,因此他向政治会议提交的请求咨询案,无非是其早在计划中的废弃国会、增修约法等案。政治会议是袁世凯的御用机构,作出的决议当然不会有违袁之意愿。1914年1月9日,政治会议上呈袁世凯,以国会“非政治良轨”,请其停止国会议员职务。有了政治会议的“民意”表示,袁世凯遂于次日以国会“悉为挟持党见者所蹂躏,几酿成暴民专制之局”为由,下令对残留国会议员停职并解散国会;2月3日以“良莠不齐”为由,下令停办地方各级自治会;28日以“牵涉内乱嫌疑”、“办事鲜有成效”为由,下令解散各省省议会。此前,中央和各省议会已因不足法定人数而实际停止活动,但议会和议员的名分还在,名义上的议会制度还在,而此次袁世凯的议会解散令发布后,经过全国大选而成立还不到一年的各级议会全部被解散,议会制度即在法律上也不复存在,袁世凯的行为也再没有任何民意机构之约束,他完全可以在政治上为所欲为了。
熊希龄内阁成立之初,是进步党在政治上最得意的时期,袁世凯要拉拢他们,国民党也要迁就他们。但随着时局的变化,进步党对袁世凯的利用价值渐失,袁对熊颐指气使,不假词色,熊对袁则是来文照办,从无异议。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国会解散令需要总理的副署,熊希龄当然不敢违抗袁之意旨,乖乖地在解散令上签了字,但他在为国会送终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的政治生命送终。附署国会解散令实为进步党人为袁世凯在政治上所做的最后贡献,此后他们对袁世凯完全失去了利用价值,被其遗弃并不在意料之外。在袁世凯的操纵下,其下属首先鼓噪内阁制不合国情,要求赋予总统无限权能,同时又以接济饷项要求压迫熊希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