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商王国与盟国间的不平等关系。卜辞资料表明,商王国不仅”比”其他方国,而且有时也“令”其他方国。这里的“令”,显然是一种指挥与服从的关系。同时,商王作为方国联盟的盟主,具有向盟国征取贡物、巡狩盟国境地、仲裁方国间争端和惩罚方国的权力“。王国维早就推测说:“自殷以前……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顾颉刚也说:“夏商所谓王,实则春秋所谓霸。今天看来,这是富有启发意义的。
2.周王国与侯国
周邦推翻殷邦的统治之后,建立了一个新的方国联盟--周王国。就大局而言,周王国与商王国的不同主要在于“共主”的换替:周由小邦上升为“共主”,商由“共主”沦落为普通的邦国。周邦取得“共主”地位之后,迅即与既存的方国确立了联盟关系,后人将此一过程称为“褒封”。《史记·周本纪》说:“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当时,这样的方国极多,《尚书大传·洛诰传》称:“天下诸侯之悉来进受命于周,而退见文武之尸者,千七百七十三诸侯。”《汉书·贾山传》云:“昔者,周盖千八百国。”可见,所谓“褒封”不过是周王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与既存的异姓方国建立一种名分关系,组成新的方国联盟。其所异者,周代文献中大多将这种方国称之为“诸侯”。
与此同时,周人还“封建”了一批同姓邦国。周人为什么分封同姓方国?传统的说法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此一解释虽可说通,但不完善。因为实际上周人的分封制度一直延续到春秋时代而不衰,不但王室行分封,诸侯也行分封,甚至“大夫有贰宗”。单纯用“藩屏”之说作解,显然缺乏说服力。诚然,分封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但从商周历史的宏观过程看,分封也与部族人口的不断衍生相关,是部族殖民的政治化。它源于氏族时代的氏族组织制度。有人说:“宗法制度下的宗族,不是自然产生的血缘群体,而是由天子、诸侯授命而建立的。”这里关键是对“宗法”的内涵作何理解。稍作比较不难发现,汉晋行分封,并没有形成部族组织。所以,周代分封的根本原因在于部族组织。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