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冤案实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3308131
  • 作      者:
    晁中辰,纪明主编
  • 出 版 社 :
    齐鲁书社
  • 出版日期:
    1999.9
收藏
编辑推荐
  NULL
展开
作者简介
  晁中辰,男,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所长,兼任山东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明史学会理事,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中国国际徐福文化交流协会理事。1982年山东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主要从事明清史和中外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成祖传》,《中国古代科技与西传》,《李自成》、《景山游魂──崇祯帝》。主编和参编数种,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冤案实录》收录了从春秋战国至清代末的三十多件冤假错案,以揭示那段历史的真实面貌,同是也给读者一个清晰透明的历史镜头,以审视历史中发生的事件点滴。其收录的冤案内容所涉及的人物包括伍子胥、文种、屈原、吴起、商鞅、蒙恬、李斯、司马迁、桑弘羊、马援、邓艾、崔浩、嵇康、独孤信、斛律光、长孙无忌、寇准、范仲淹、岳飞、元丞相脱脱、李善长、刘基、冯胜、方孝孺、解縉、于谦、杨继盛、杨涟等六君子、周起元等七君子、袁崇焕、多尔衮、吕刘良、岳钟琪等。由这历史上的种种冤案观之,冤案所造成的具体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之也可以大概归为十类。其一,君主昏暗,对忠臣的谏言听不进去且对之诛杀,伍子胥、杨继盛便是这种情况;其二,成为政治斗争中的无辜的牺牲品,例如蒙恬;其三,由于部分大臣功勋卓著引起皇帝担心与猜疑但他们却没有自保,例如韩信;其四,由于皇帝出于私心,对忠良进行排挤报复,例如岳飞;其五,由于革新得罪了旧势力而招致杀身之祸,例如商鞅、吴起;其六,皇上中了敌方的反间计,致使大臣被误杀,例如袁崇焕;其七,由于君臣之间的误会,例如司马迁;其八,君主昏庸无能,嫉妒大臣的才能,例如田丰;其九,专制君主出于某种目的和需要有意滥杀,例如李善长;其十,忠贞耿直的大臣遭恶势力的陷害,例如魏忠贤时期的“六君子狱”、“七君子狱”等。
    总之,《中国冤案实录》力图多方面的揭示历史中的冤假错案,以还历史清白,同时也交给读者一个历史切入点。

展开
精彩书摘

    周敬王二十六年,闽闾以越不出兵跟从他伐楚为罪名,兴兵伐越。越王勾践领兵迎击。两军在今浙江嘉兴市西南交战,结果吴军被打得大败,闽阊一只脚的大拇指也被越人击伤了。吴国只好收兵而回。
    阉阊受伤后一病不起。但这时吴王还没立太子,他感到自己快要不行了,便开始考虑立太子的事。伍子胥也很为这事犯愁。他希望阖闾能有一位好的继承人,使他千辛万苦辅佐阖阊创立的功业能得以保持。正在这时,夫差来求助伍子胥,说:“父王想立太子,除了我,还有谁更合适呢?父王十分信任您,这事就全听您一句话了。”伍子胥从平日对夫差的了解,认为他在诸公子中,确实是立太子的理想人选,就决定帮助他,于是他对夫差说:“大王还未拿定主意,我这次进去一说,就将决定了。您就放心吧。”恰巧在这时,阉闾召伍子胥进去商量立太子的事,伍子胥便乘机对吴王说:“我听说,王业的废坏,往往是由于后继无人;王业的兴盛,则在于能够选立贤嗣。依我看,要立太子,诸子中没有比夫差更合适的了。”阉阊却说:“我看夫差愚蠢而又缺乏仁慈之心,恐怕不能继承吴国的大业。”伍子胥说:“夫差待人诚信而又友爱,恭行正道而又敦守礼义。父死子代,经书上早有明文。请立夫差为太子,不要再犹豫了。”阖阊对夫差这个人选虽不太满意,但经不住伍子胥的反复劝说,又基于对伍子胥的信任,心想也许自己对夫差的看法不正确,而伍子胥的看法才是对的,于是就同意了伍子胥的意见。他对伍子胥说:“立太子的事,我就听从您的意见了。”夫差就这样被立为太子。阖闾立太子后不久就死了。临死前,他把太子召来问道:“夫差,你忘了越王杀父之仇了吗?”夫差立即肃然正容回答说:“不敢忘!”这实际上就是要夫差为自己报仇。
    阖阊死后,夫差继位,在伍子胥等人的辅佐下,积极准备伐越报仇。经过三年的准备,到了周敬王二十六年春,夫差亲率大军,举行大规模的伐越战争。吴军在夫椒(今浙江绍兴)把越军打得大败,越王勾践只带五千人逃奔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上。吴军把会稽山团团围住。越国灭亡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了。
    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越国君臣经过紧张的谋划,决定卑躬届膝,向吴国请和投降,只要能求得生存,就不惜一切代价,然后再作将来的打算。他们还通过贿赂,买通了大宰伯嚭;伯龉答应帮助吴国说服夫差同意媾和。这样,在越国极其谦卑的言辞恳求下,加上伯豁的竭力怂恿,也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夫差急于北上伐齐,进而争霸中原,也想尽快了解越国的事,因此夫差决定接受越国的求和。
    这时,只有伍子胥看到了同越国媾和的巨大危险,因此竭力反对,而主张乘胜前进,将越国彻底消灭,免遗后患。他劝夫差说:“千万不可接受越国的求和!越国和吴国是仇敌之国。吴越二国周围有三江,(指吴江、钱塘江、浦阳江)环绕,二国的人民没有别的地方可迁徙,有吴就没有越,有越就没有吴,这种势不两立的局势是任何时候也不会改变的。我听说,陆生者居陆,水生者居水。北方中原地区的国家,我们攻打他们取得了胜利,我们却不能居住他们的土地,不会乘坐他们的车辆;对于越国,我们战胜了他们,却能够居住他们的土地,能够乘坐他们的舟船,这也正是我们攻打越国的利益所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大王一定要把越国灭掉!否则将来后悔也来不及了。”伍子胥还举出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说:“夏朝时候太康失国,被有穷氏的后羿夺取了政权。后羿又被他的部下寒浞所杀,帝位又被蹇浞所篡夺。太康和他弟弟仲康在外逃中不久都死了。仲康的儿子名叫相,便去投靠斟灌(今山东寿光县东北)、斟郡(今山东潍坊市附近)两个夏的同姓部落。寒浞夺得帝位之后,便大力消灭夏的残余势力。他出兵灭掉了斟灌和斟郡,并杀死了相。当时相的妻子正怀着儿子少康,她从一个墙洞里钻出去逃跑了。她跑回了自己的娘家有仍氏(今山东金乡县境),生下了少康。少康在有仍氏长大成人后,便积蓄力量,努力要恢复夏王朝。后来终于灭掉了寒浞,重新恢复了夏的统治。现在我们吴国远不如过去的寒浞强人,而现在的越国却比过去的少康要强大的多。说不定上天还会使越国重新振兴起来,到那时再想制服它,就很难了。我国介于蛮夷之间,却要保存敌人,以使其强大,用这样的方法来求取霸业,必然是行不通的。”但无论怎么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夫差就是听不进去,终于答应了越国的求和。
    伍子胥见过夫差出来后对人说:“越国用十年的时间繁衍积聚,用十年的时间对人民进行教育训练,二十年以后,吴国的宫殿恐怕就要变成沼泽了!”
    根据吴越两国的媾和条件,勾践当和他的大臣随夫差去吴国,给夫差当奴仆。周敬王二十六年五月,勾践留文种守国,自己带着范蠡等大臣来到了吴国。夫差把他们君臣密闭在宫中,让他们做苦役。勾践君臣知道,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只有一切隐忍,逆来顺受,才有可能求得吴王夫差的宽宥和赦免,从而获得一条生路。因此他们表现出毫无怨言,一切恭敬从命的样子。夫差见此情景,果然很高兴。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死。秦孝公死前不久,一个名叫赵良的人去见商鞅。
    开始时,赵良吞吞吐吐,转弯抹角。后来,他就左一个“孔子”,右一个“尧舜”,以这些“先王先圣”的“遗训”作法宝,指责商鞅违背了“尧舜之道”,不准他们讲话。并且,以古非今,反对商鞅的变法。
    赵良对商鞅说:“你不循旧制,用不正当的手段建立集权,变革法制,这些都是不足以教化人民的。”“《书经》上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你已经像早晨的露水一样,危在旦夕,难道还想延年益寿吗?何不把封给你的十五个邑交回去,到偏僻的地方去种种地,浇浇花,劝秦王起用隐居山林的人。”最后,他警告商鞅道:“秦王一旦死了,秦国要收拾你的人难道会少吗?你的末日快到了!”
    赵良的这段话说明旧贵族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赵良打出“为民请命”的旗号,抓住秦孝公病重的决心,迫使他放弃变法。但是。赵良的建议被商鞅拒绝了,商鞅决心要将新法贯彻到底。
    秦孝公死后,太子驷即位,这就是秦惠王(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不久,商鞅告退。
    旧贵族以为复辟的大好时机已到,他们纷纷聚集在公子虔的旗帜之下,掀起一股反对商鞅变法的逆流。公子虔的党徒们大肆活动,他们有的诬告商鞅谋反,有的向秦惠王煽风点火,别有用心对秦惠王说:“现在连秦国的妇女、儿童都只知道商鞅之法,却没有人说是大王之法。这样,商鞅反成了主,大王却成了臣。何况商鞅本来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早早除掉他。”
    秦惠王派人去逮捕商鞅。商鞅逃到边镜的一个关口,没有过夜的地方。他想逃往魏国,魏国守将又不准商鞅人魏。商鞅便赶到於、商,发动兵变,准备起兵反抗。结果,商鞅失败被俘。秦惠王用最残酷的刑罚把商鞅车裂示众,还杀害了商鞅的全家,并恫吓说:“没有人再敢像商鞅那样造反了吧。”在古代,车裂是一种极为残酷的刑罚,民间也俗称五马分尸。其方法是,将犯人的四肢和头系在马车上,同时朝不同方向拉,将人体分解而死。
    商鞅一生致力于地主阶级的社会改革,并为推翻奴隶制、建立封建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正如汉代著名法家桑弘羊(前152—前80年)所说,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但是,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必然打上剥削阶级的烙印,摆脱不了剥削阶级的局限性和软弱性。他的变法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根本不可能依靠人民群众,组织人民群众。就是对于新兴地主阶级,他也没有把他们的力量广泛动员起来。因此,秦孝公一死,他就失去了支持者,没有力量抵挡旧贵族的反扑,最后竟被车裂而死。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秦国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相传六代,基本上都沿用了商鞅的法制,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日益强大,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日益削弱。而当时的中原各国却法制不
    定,内乱频繁。各国之间尔虞我诈,互相攻打。三晋人民纷纷入秦,更增加了秦国的力量。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秦国“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号称“天下之雄国”。在这个基础上,奏始皇终于陆续消灭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中央集权的局面。
    拓跋嗣神瑞二年(415),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连年大旱,五谷不收,饥荒并至,民多饿死。太史令王亮、苏垣等人对拓跋嗣说:“按谶书所言,大旱凶兆,应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县),以避其灾,可得丰乐五十年。”拓跋嗣立即命群臣讨论王亮的意见。
    博士祭酒崔浩和特进周澹听到王亮等人的言论,感到非常吃惊,认为国家刚刚草创,迁都平城还不到二十年,现在又要迁都,这样只会扰乱人心,而不能妥善解决饥荒问题。为了安定人心,从长治久安考虑,二人便向拓跋嗣献策说:“国家迁都邺城,可能会暂时解救今年的灾荒,伹不是长久之计。河北(指邺城一带)人民认为国家久居大漠之地,人畜多如牛毛,无法加以统计;今率众南迁,恐河北诸州无法加以安置。如果让他们杂居于郡县之中,放牧于荒林之间,他们又不服水土,疾疫死伤者必接踵而来,民众见此情景,必然心灰意冷。周围各国得知这一消息,也必然轻蔑我国。旧都守兵既少,赫连勃勃、柔然必然乘机进犯我国。这样,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平城必危。我军远隔千里,又不能及时救援,必然有损我国国力和声誉。如今我国军民居住北方,如若河北有变,我军轻骑南下,陈兵于山林之中,谁能知道我军虚实?百姓也会望尘归服,这才是我国威震华夏的长治久安之策呀!到明年春草长出,乳酪自然就多了,兼有蔬菜水果,定能吃到明年秋天。如果明年秋季丰收,饥荒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
 

展开
目录

前言 晁中辰 纪明
助吴国兴军破楚,进忠言竟遭杀身
——伍子胥之冤
辅勾践复国灭吴,遭疑忌命丧九泉
——文种之冤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之冤
杀妻求将文武兼备,变法强楚遭忌殒身
——吴起之冤
变法功高 身遭车裂
——商鞅之冤
击匈奴修筑长城,遭变故无过被杀
——蒙恬之冤
助始皇兼并六国,辅二世夷灭三族
——李斯之冤
遭腐刑隐忍苟活,著《史记》万古流芳
——司马迁之冤
苦经营民富国强,遭株连全家伏诛
——桑弘羊之冤
马革裹尸流芳后世,身遭诬陷难慰生平
——马援之冤
忠勇奋发偷袭成都,有口难辩父子蒙冤
——邓艾之冤
立兴国之功,遭灭族之祸
——崔浩之冤
隐山林名高千古,遭诬陷“雅音”永绝
——嵇康之冤
三朝国戚声震遐迩,一朝被逼含恨自杀
——独孤信之冤
东征西战官至丞相,功高震主终遭屠戮
——斛律光之冤
“功成不去,竟逢鬼蜮”
——长孙无忌之冤
勇革新兴利除弊,遭宦祸或逐或杀
——二王八司马事件
安宋室鞠躬尽瘁,遭贬谪客死南疆
——寇准之冤
行新政心系天下,遭贬谪病死道旁
——范仲淹之冤
怀壮志“精忠报国”,“莫须有”冤杀忠良
——岳飞之冤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元丞相脱脱之冤
明朝开国功臣,暴君刀下冤魂
——李善长之冤
助明朝定国安邦,欲自保终遭陷害
——刘基之冤
打天下出生人死,遭流言服毒身亡
——冯胜之冤
遭变故忠心不改,诛十族惨绝人寰
——方孝孺之冤
旷古奇才,诏狱冤魂
——解缙之冤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自在人间”
——于谦之冤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杨继盛之冤
反魏阉一身正气,六君子惨死狱中
——杨涟等六君子之狱
斗阉党铮铮铁骨,死诏狱大义凛然
——周起元等七君子之狱
“仗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袁崇焕之冤
辅幼主一统天下,遭诬陷毁墓鞭尸
——多尔衮之冤
“曾静可杀不杀,吕晚村无罪坐罪”
——吕留良之冤
平叛乱驰骋疆场,受诬陷“误国负恩”
——岳钟琪之冤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