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史部要籍解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01035760
  • 作      者:
    王树民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内容介绍
  就从事史不工作的人来说,所要寻找的史料早已打破了史部的界限,可是就史部之书而言,其主要部分仍是史学工作者所必须阅读的,所以,为了向初入史学领域的人指点门径,对代表性史学著作就其编撰过程,作者简历,内容评价和版本流传情况等做系统详细说明,意义重大。王树民先生的《史部要籍解题》就是这样一部介绍中国历史古籍的普及读物,该书介绍的史书范围比较广泛,其中对纪传体的二十四史和编年体的《资治通鉴》着重做了介绍,另外像纲目体、会要体以及史评、史论、方域史、学术史、地理、方志、目录等类史书也给予适当的评论。本书对于历史爱好者和史学研究者都很有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评
  序
  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清代学者论学术,将学分为三类:一为义理之学,二为考据之学,三为词章之学。义理之学即哲学,考据之学即史学,词章之学即文学。这是举其大略,详言之,词章之学包括文艺学、文字学、修辞学等。义理、考据、词章之外,尚有经世之学,即政治经济学说,以及军事学、农学、治水之学等。现在已到21世纪,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术研究、参加世界学术论坛;但是对于本国的学术传统亦应具备明确的认识,要正确全面地了解本国的学术传统,对于本国的学术成就有一定的理解。要想在参加世界学术竞争的同时对于本国的学术亦有明确的理解,研究本国的学术史,还是必要的。近百年来,许多学者对于本国学术的成就有较详的论述,写出一些关于国学的著作,这是值得注意的。其中一些学有所成的专家,将自己的所得融会贯通,写成内容深入浅出的小书,方便有兴趣的初学者,是青年学生研究国学很好的入门书。中华书局将这些关于国学的小书汇编为“国学入门丛书”,有助于引起青年对于国学的兴趣,并为有志于研究国学的读者提供了方便,这是值得赞扬的,中华书局编辑部同志邀序于余,于是略述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向读者推荐。
  张岱年
  200年12月于北京大学
展开
精彩书摘
  《史记》和《汉书》是开创并完成纪传体的两部史书,《史记》完成于西汉中期,《汉书》完成于东汉初年,是历史上地主阶级政权建立了统一帝国,并稳定了其统治地位的时期。从形式上说,《史记》具有草创的性质,《汉书》则比较整齐。内容方面,二书同为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但《汉书》的写法更适合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所以后世修史者,更多以《汉书》为取法准则。
  《旧唐书》前密后疏的不平衡状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代宗以前为前期,叙事多有条理;德宗至武宗为中期,叙事亦尚简明;宣宗以下为后期,内容疏漏谬误,不一而足,列传所叙,多为职衔,甚少事实。这些差别,显然是由于所据的底本详略不同而来。其编制既较粗疏,书中便不免有互相脱节或重复之处,如《杨朝晟传》,既载于卷122,又见于卷144;《王求礼传》,既载于卷101,又见于卷187下;丘神劫于卷186上已有传,又附见于卷59《丘和传》;李善已附见于卷189上《曹宪传》,又附见于卷190中(李邕传》,叙事完全相同。后世史官修撰的史书多有此类情况,可见一般的官修史书之粗疏。
  总之《通鉴》一书,作者虽全出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立场,而由于作者的史学夙养之深及其编著时所持的严谨态度和优良方法,终于写成一部成就巨大的史书,其主观目的虽为向统治者提供统治人民的经验,同时也为被统治的人民提供了许多有关的材料,所以在批判地运用其书的原则下,在旧史书中这仍是值得精读的一部书。
  宋代统治者对于史书修撰,在唐代已有的基础上,控制面更为扩大,不仅有纪传体的国史和编年体的实录,更专设机构以修撰会要,称为会要所,直属于秘书省。故宋代官修的史书,具有三种题材形式,都是卷帙十分庞大内容非常丰富的史书。至今宋代之实录早亡,其国史为《宋史》之底本,基本部分虽得保存而源本亦早亡,会要之眼本亦亡,但仍有部分的原稿可见。
  书摘1
  范哗著《后汉书》,原以班固《汉书》为范本,其《狱中与诸甥侄书》称:“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可知其原定规模。不能远离于《汉书》的轨范,但由于范晔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倾向,从内容成就上看,《后汉书》较《前汉书》为有所提高。东汉时期迷信之风盛行,《后汉书》特立了一篇《方术列传》,比较客观地记述其事。对敢于违抗封建统治者的特立独行之士,创立了《党锢》、《独行》、《逸民》等列传,采用歌颂的笔法。至于宦官、外戚和大官僚地主的贪鄙腐朽情况,则尽情予以揭发。这些方面都是《汉书》所远不能及的。王鸣盛称其“宰相无多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见采而惟尊独行。”①以史书为帝王将相变相家谱的风气,在《后汉书》中为之削弱。但所谓特立独行之士不过是统治阶级中一些行为耿介的人,不是劳动人民,其中只有极少数例外的情况。在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黑暗方面,这些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欺骗人民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方面,也可以起一般人所起不到的作用。所以对于这些记载要分析批判地去看待。如《逸民传》记梁鸿与其妻孟光之事,自隐于佣保以违抗“浊世”,特载其《五噫之歌》,①概括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主要矛盾。又载汉阴老农民,面对尚书郎张温,直斥汉桓帝,“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度。吾为子羞之,子何忍欲人观之乎!”“温大惭,问其姓名,不告而去。”显示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权的形象。这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而《独行列传》中记李善甘为奴才,后来钻进了统治阶级,作了日南太守,经过其故主之墓时,还要哀祀尽礼。这样所起的作用便是消极性的了。又立《列女传》,所记者如班昭(曹世叔妻),著《女诫》七篇,宣扬三从四德等反动说教,同时也记载了一些正面形象的妇女。如桓少君(鲍宣妻),退去侍御服饰,更着短衣布裳,与鲍宣共挽车归乡里。又如赵嫒姜(盛道妻),为掩护盛道于组织农民起义失败后潜逃,甘心牺牲自己的生命。对这些正面和反面人物并列的记载,必须予以分别看待。至于反抗封建统治者的农民起义,在《后汉书》是和《汉书》同样地被诬蔑为“盗贼”。如推翻西汉王莽政权的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被说成为“轻黠乌合之众”,②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也是作为被镇压的“盗贼”来看待,③这都是和范晔的阶级局限分不开的。
  在内容方面,重要文章多直接选录,同于《汉书》的作法。如崔寰《政论》,仲长统《昌言》之《理乱》、《损益》等篇,都是有关汉代社会政治的论文,赖《后汉书》之收录而得保存。重要史料亦多被采用。如《竹书纪年》为晋代发现的战国时魏国的史书,其中记事多与《史记》及儒家所传的六艺不同,所以当时不受重视,很少有人引用。范晔在《东夷》和《西羌》等列传中大量采用《竹书纪年》的资料,后世《纪年》失传,并出现伪造者,赖此得以保存一部分真实资料。
  《后汉书》的文学成就也很高。范晔在狱中自知将不久于世的时候,给他的诸甥侄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对于已有的各史书和他所著的《后汉书》的看法,特别着重在文学方面,这封信被后人看成为《后汉书》的自序。他说:“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又说:“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从文学方面看,《后汉书》是达到了这个要求的。
  所以他说:“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约其词句。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这些话表明了范氏的自信心之强。不过文艺有一个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范晔著书的立场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所以我们读他的文章时,不能无区别地接受其看法,而要注意批判其内容。
  在体例方面,《后汉书》立传偏重以类相从的原则,不受时间先后的限制,如王充、王符、仲长统等都是东汉的思想家和著述家,便合为一卷(列传卷39);又如卓茂、鲁恭、魏霸、刘宽等都有“宽仁恭爱”之称,也同在一卷(列传卷15),这样写法可为读者提供一定的便利,是一个优点。而全书无表,为较大的缺陷。又列皇后于本纪,称《皇后纪》,是承用华峤书的形式,反映了东汉外戚地位的特殊化,为其他各史书所少见。
  范氏书由于断限完整,组织严密,又有较高的文学成就,甚为世人所重视,隋、唐以来,逐渐取代《东观汉记》之地位而与《史记》、《汉书》并称为三史。
  刘昭所补的《续汉书》八志,均以东汉以来的旧作为依据。原来张衡、蔡邕、刘洪、胡广、应劭、谯周、董巴等于天文、五行、律历、礼仪等志,多已有所论述或撰定成篇,如刘洪、蔡邕共述《律历记》,谯周依据胡广、蔡邕的旧作改定为《礼仪志》。刘昭《后汉书注补志序》说:“司马续书,总为八志,律历之篇仍乎洪、邕所构,车服之本即依董、蔡所立,仪祀得于往制,百官就乎故簿,并籍据前修,以济一家者也。”由此看来,八志都是有所依据的。但其内容过多地记载了统治者的活动,如《礼仪》、《祭祀》、《舆服》等都是专记统治者之事,而与社会文化关系较大的《食货》、《艺文》等志,并付缺如。其略有可取者,为《律历》、《天文》等志保存了古代的自然科学知识,《郡国志》有关地理,《百官志》有关制度,《五行志》在传播迷信的形式下,也保存了一些自然变异的记录。所以《后汉书》八志和《汉书》十志相比,差距便很大了。
  刘昭为范氏书补入八志后,即作全书的注解。唐高宗时,章怀太子李贤在一些学者的协助下,专为范氏写的本纪、列传作注,并将几篇卷帙较大的纪、传酌分上下,共为一百卷。北宋仁宗时,以刘昭注的八志三十卷与李贤注的纪、传合刊,注解分题二人之名,是为后世流传之本。清代惠栋著《后汉书补注》二十四卷,称为名作。清末王先谦作《后汉书集解》,网罗唐、宋以来诸家之说,用《汉书补注》的体例为本书作注,是今日《后汉书》注解最完备之本。
  (三)《三国志》的编撰和评价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字承祚,西晋初年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市)人。蜀汉时曾为观阁令史,入晋后为著作郎,领本郡中正,《三国志》即撰于此时。史称:“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当时有夏侯湛著《魏书》,见寿作便毁己书而罢。大官僚张华对陈寿说:“当以晋书相付耳。"可见他和他的书当时被人推重的情形。后又为治书侍御史,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卒,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预等上书云:“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于是晋惠帝下诏命河南尹洛阳令派人到陈寿家里抄录了一部,算是正式为统治者所肯定了。这就是《三国志》撰写和传布的简略经过,详见《晋书》卷82《称寿传》。
展开
目录
一 前言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史书
(一)《左氏春秋》
(二)《国语》和《战国策》
(三)《竹书纪年》和《世本》
三 《史记》和《汉书》
(一)司马迁的事略和《史记》的撰写
(二)《史记》的材料来源和纪传体的特点
(三)《史记》的学术评价
(四)《史记》的注释和流传
(五)《汉书》的编著和纪传体的发展成型
(六)《汉书》的学术评价和流解流传
四 《反汉书》和《三国志》
(一)《东观汉记》和各家《后汉书》
(二)今本《后汉书》的成书和评价
(三)《三国志》的编撰和评价
(四)《三国志》的注解和流传
五 《晋书》
六 南北朝各史书
(一)《宋书》
(二)《南齐书》
(三)《梁书》和《陈书》
(四)《魏书》
(五)《北齐书》
(六)《周书》
(七)《隋书》和《五代史志》
(八)《南史》和《北史》
七 《旧唐书》和《新唐书》
(一)《旧唐书》的修撰和特点
(二)《新唐书》的修撰和新、旧《唐书》的比较
(三)两《唐书》的互相补正和流传情况
八 《旧五代史》和《五代史记》
(一)《旧书代史》的修撰和重辑
(二)《五代史记》的编写和新、旧《五代史》的比较
九 《宋》、《辽》、《金》三史
十 《元史》和《新元史》
十一 《明史》
十二 《清史稿》
十三 二十六史概观
十四 《前汉纪》和《后汉记》
十五 《资治通鉴》
十六 在《通鉴》影响下编写的各种编年体史书和实录等
十七 纲目体史书
十八 纪事本末体史书
二十 会要体史书
二十一 史评和史论
二十二 方域史
二十三 学术史
二十四 辑录之书
二十五 杂记之书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