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华文明概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10748130
  • 作      者:
    王炜民, 郝建平著
  • 出 版 社 :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华文明概论》是《中华文明简史》的姐妹篇。《中华文明概论》是一部较具开拓创新的著作,它涵盖了历史的、当今的及其未来走向问题,就中华文明诸问题从宏观、微观、史学角度进行了理论性的阐述与探索,反映了作者对中华文明整体结构的认识。本书理论为先,深度挖掘;论从史出,资料翔实;中外对比,突出特色;立足现实,古为今用,是一部较为成功的关于中华文明的著作。
展开
精彩书摘
    儒家思想体系原本就关心国家政治、人伦道德之事,它的思想学说主要目的不是求知求真,而主要是以知到行为实践,达到国家得以治理,道德生活、人生理想的日臻完善。早期儒家的两位大师,对于何以采取这种重实用的态度作过解释:“知者无不知,当务之为急。”“尧舜之知不遍物,急先务也。”(《孟子·尽心上》)“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能虑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荀子·天论》)孟、苟所论,对于奠定中国人重实用、轻玄想,务实事、戒空谈,看实效、看实迹的致思倾向起了重要作用。道家学说中强调“道”和“德”的统一,意在修炼人性。使人性自然无为,顺应事物自身的状态而自由发展,从而知行合一,达到人生的最高理想。佛教中最具现实感的禅宗在民间广为流行,一个重要原因是禅宗强调“佛法不离世间觉”,契合中国人重生活实践的实用理性特点。
    从上可知,中国自古强调知行统一,没有主张知行分离的。强调行重于知,真知在于行,落脚点在行上,从不使“知”托空;同时强调“行”的验证,能言而行方为真知。这种重实用的倾向,形成了中华文明经世致用的传统。任何学问,都要求它有效果,有益于国计民生。修史是为了鉴戒垂训,察古知今;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诗歌是为了“言志”,兴、观、群、怨,事父事君(《论语·阳货》);绘画是“助名教而翼群伦”(宋濂:《宋学士文集,画原》);音乐的作用就更被重视,因为它“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礼记·乐记》)。
    ……
展开
目录

导论弘扬中华文明的重大意义
一、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深刻的思想意义

第一章 中华文明宏观简说
第一节 中华文明的概念和内涵
一、中华与中国、华夏
二、文明与文化
三、中华文明
第二节 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
一、源远流长
二、崇尚统
三、天人合
四、以人为本
五、注重实用
六、强调道德
第三节 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一、政治方面的贡献
二、经济方面的贡献
三、科技方面的贡献
四、文化艺术的贡献
第四节 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
一、发达的古代物质文明
二、辉煌灿烂的古代精神文明
三、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中华文明微观探析
第一节 从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看中华文明
一、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主要表现
二、中华民族精神面貌在现代的表现
三、中华民族精神的功能作用
第二节 从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看中华文明
一、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内涵
二、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向近代的转变
三、中华民族价值观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第三节 从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看中华文明
一、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
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三、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第四节 从经书注疏看中华文明的传承
一、“十三经”是中华文明成果的组成部分
二、注疏是“十三经”流传的保证
三、简短的结语
第五节 从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看中华文明
一、史书数量巨大,增速惊人
二、史书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
第三章 中华文明发展历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