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文史精华年选.2006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604920X
  • 作      者:
    向继东编选
  • 出 版 社 :
    花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向继东,资深编辑,湖南溆浦人,生于20世纪50年代。编辑文字,也写些文字。有文章见诸《读书》、《随笔》、《书屋》、《博览群书》、《社会科学论坛》、《炎黄春秋》等。著有《生活没有旁观者》、《思想的风景》。主编有“往事书系”、“回望文丛”、“采象文丛”、《2005中国文史精华年选》等多种。曾任《随笔》特邀副主编,现供职某省报。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精选了50余篇2006年度中国文史佳作,有口述实录,有亲历往事,有知识分子心史等等。历史就是一面多棱镜,或是一座重峦叠嶂的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要识得其真面貌,惟有远近高低看。本书是一些历史的碎片,为20世纪史的研究者提供了参考的文本。
  本书精选了《周氏兄弟的里与外》、《人生败笔:学者章士钊从政困局》、《1鲁迅为何不去苏联》、《1949:旧政权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乔冠华与胡风:同饮一杯绝望的苦酒》、《“文革”的准备阶段当始于1963年》、《克格勃首脑叶若夫之死》、《中国铁路:与世界艰难接轨(1863—1949)》等50余篇2006年度中国文史佳作。
展开
精彩书摘
  周氏兄弟的里与外
  孙郁
  有一次张中行先生对我说,鲁迅和周作人的区别是,一个趋于信,一个止于疑。初听此话,我诧异了半天,虽然不能全部信服,但觉得还是讲出了些道理的。我的不能全部苟同张氏的观点在于,其实内心也隐隐认为,鲁迅也是个多疑的人,并不像人们看的那么简单,归于了什么信仰。在我的看法里,两人一个守于象牙塔里,一个在书斋之外。起初好像在一个起点上,后来各自东西了。有趣的是,这一里一外,看似有别,但他们在一些地方却做着相同的工作,如果从史的眼光看,构成了新文化的合力,没有任何一方,都是不行的。
  以对日本文学的态度而言,周氏兄弟在许多地方意见是一致的。1923年6月,他们合译的《现代日本小说集》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书中收有夏目漱石、森鸥外、武者小路实笃、有岛武郎、菊池宽、芥川龙之介、佐藤春夫等人的作品。周氏兄弟对上述诸人的作品是喜爱的。夏目的机智从容,有岛武郎的悲悯,芥川的幽默哀婉,我们在中国的小说家里尚未见到。他们急切地介绍这些,是有自己的考虑的,至少说是想让国人得到一点启示,小说还可以这样来写!此后他们依然不断地注意岛国里的艺术,时常将这些转换到自己的思想里。不过两人这时出现了一种差异,鲁迅吸收了日本作家的表现手法,用自己的创作呼应着文学里的写实精神和个性精神。周作人则从学术的层面阐发独异的艺术思想对中国的意义。后者是象牙塔里的沉思,前者乃外面世界里的耕耘。彼此的兴奋点各自有别了。
  1918年,周作人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对这个国度的文学有独特的阐述,资料与观点殊为精妙。周氏谈自然主义与写实派的小说,多有会心处,一看就是深味文学内蕴的人,文中有不凡之气。我读这篇论文,很是佩服作者的眼光,他能从人性和新的审美的角度看日本文学的新风景,可说站在了与日本作家同样的高度上,丝毫没有排斥的心理。勾勒小说的特质时,又能有史家的气度,仿佛是个日本的批评家。但周氏并不是就日本来谈日本的,目的是批评中国文学的不发达,用此引起世人的注意。文章的结尾写道:
  讲到中国近来新小说的发达,与日本比较,可以看出几处异同,很有研究的价值。中国以前作小说,本也是一种“下劣贱业”,向来没人看重。到了庚子——十九世纪的末一年——以后,《清议》、《新民》各报出来,梁任公才讲起《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随后刊行《新小说》,这可算是一大改革运动,恰与明治初年的情形相似。即如《佳人之奇遇》,《经国美谈》诸书,俱在那时译出,登在《清议报》上。《新小说》中梁任公自作的《新中国未来记》,也是政治小说。
  中国讲新小说也二十年了,算起来却毫无成绩,这是什么理由呢?据我说来,就只在中国人不肯模仿不会模仿。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旧派小说还出几种,新文学的小说就一本也没有,创作一面,姑且不论也罢,即如翻译,也是如此……我们想救这弊病,须得摆脱历史的因袭思想,真心的先去模仿别人。随后自能从模仿中脱化独创的文学来,日本就是个榜样。写这篇论文时,鲁迅和周作人正生活在一起,观点是相近的。奇怪的是鲁迅没有发表这样的论述,而是默默无闻地在从事着模仿与创造,那时就有了《狂人日记》的出现。小说明显是模仿了果戈理和安特莱夫的某些篇章。通篇并不幼稚,按严家炎先生的观点说,现代中国小说,在他那里开始,也从他那里成熟。周作人企盼的新小说,可以说在其兄的劳作里出现了。
  从理论上自觉地思考一个问题是一种境界,思考后不是把它放在书架上,而是将其变为改变世界的冲动,将其物化在曾是盲点的地带,那是更高的境界。鲁迅远远地走在前面,把我们这些俗人甩在身后,现在大概还没有人追得上他。
  因为知道木山英雄先生是周氏兄弟研究的专家,我曾特地向他询问过一些材料。20世纪50年代他去访问羽太重久,了解周氏兄弟的情况。羽太说,鲁迅见到人时很热情,善谈,给人亲切之感。周作人则不太爱讲话,陌生人不好与之交往。这也证实了我过去的猜测,鲁迅有趣,幽默而有性情,周氏则缺少与尘世周旋的机智,于是只好退回到书斋里吧。从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反映看,鲁迅适宜去做拓展空间的实事,将愿望落到实处,周作人至多不过是务虚的思考者,描描天气,说说掌故,和田问的劳作者是没有关系的。我看两个人的特点,觉得一个是动态的,一个是静谧的。后来的文学,是沿着两人不同的道路分离开的。
  谁都知道,鲁迅和周作人是民俗学的提倡者。民俗学这门学科的建立与两人关系甚密。周作人是理论上的建设者,一生力介弗雷泽、安特路朗、蔼理斯的理论,以为在民间的土壤里,才有文化的本源。中国的正宗文化是官的文化,不过是权力者意志的体现,可吸取的东西就那么一点点,有时等于通篇废话。但我们到乡间去,那些口头传说、歌谣、戏曲则有诸多美妙的情调,周作人在风俗与传说里看见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这正是旧式文人不注意的内容。你看他谈风土、神话时的兴致,好似找到了自己的家园,因为那里隐含的正是集体无意识的东西。研究文化,就不能不关顾这些。我注意到他多年来潜心于此的耐力,在他的影响下,一批民俗学的学者涌现了出来,其功不在一般文人之下。而鲁迅不同的是,深知问题的重要之后,却在创作上下功夫,在小说和随感里展示着精神里的景观。我有时对照两人的文字,不禁会心一笑。周作人强调的文化人类学的隐喻,在鲁迅那里竞出现了。文本中折射的谣俗因素颇多,现代小说家中他是第一个民间风景的打量者。
  谈狐说鬼在一些人眼里乃旁门左道,抑或堕落云云。周氏兄弟却偏偏喜欢这样。只不过一个从学理上引经据典,一个将此外化到文学的画面上来。在学理上,周氏的眼光我们有时不能不佩服,他对那些西洋人的著述颇为了解,每每有新奇的发现。他经由安特路朗进入神话及社会人类学,发现民风大多是古代蛮风的遗传,今人身上还留有远古的习俗。人就生活在这样的历史的影子里。了解自我,有时就不得不往古里找找原因。鲁迅的看法与此接近,他不在理论的层面理解这个问题,而是从实际观察里得出结论,在形象可感的画面里,昭示着历史的投影。他写故乡的鬼气,阴魂里的咒语,我觉得比任何一个中国的民俗学者都要高明。那里浓缩着诸多意绪。对社会和旧时代的解析,不仅令人生叹,重要的在于,也给研究者留下了思想的空间。周作人晚年为鲁迅小说写注解式的文字,倒是说明了这一点。
展开
目录
向继东◇序
孙郁◇周氏兄弟的里与外
尤小立◇人生败笔:学者章士钊从政困局
吴立昌◇1930年前后之《新月》
刘兴雨◇鲁迅为何不去苏联
智效民◇胡适苏俄情结的变迁
邵建◇“善后会议”中的胡适
张仁善◇1949:旧政权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
谢泳◇从范文澜的一封信说起
徐鲁◇徐迟先生逝世十周年祭
张建安◇赵丹最后的日子
钱理群◇王瑶怎样当北大教授
魏邦良◇乔冠华与胡风:同饮一杯绝望的苦酒
李新宇◇寻找刘明樾
冯锡刚◇郭沫若与章士钊
狄马◇纪念巴金的什么
晓风◇一个“反革命钦犯”女儿的遭遇
王培元◇孟超:“悲歌一曲李慧娘”
彭燕郊◇我所经历的20世纪
徐庆全◇姚雪垠对臧克家诗作《忆向阳》何以前恭后倨
蔡瑛◇汪曾祺的“滑铁卢”
陈四益◇像教的消息
袁伟时◇中国铁路:与世界艰难接轨(1863—1949)
胡文辉◇古典今情中的施琅
傅国涌◇1906年:慈禧垂帘时代的宪政萌芽
王重旭◇慈禧是怎样挪用海军经费的“
向继东◇李鸿章这个人
汤伏祥◇莫理循眼中的袁世凯
魏得胜◇掉进酱缸里的古德诺
林冠珍◇不该忘记伍连德
梁漱溟◇我所了解的蒋介石
杨天石◇蒋介石的另一面
余世存◇男儿事业有戴笠
孙玉祥◇为什么吓唬我们
沈延生◇重新认识“旧社会”
于光远◇我所知道的江青
李杨◇张中府:中共黄埔第一人
李冰封◇“文革”的准备阶段当始于1963年
于光远◇毛泽东总结一生的谈话
金凤◇王洪文、王效禹采访追记
何蜀◇“文革”中的“语录仗”
罗银胜◇头发上的文化革命
朱鸿召◇长征,前所未闻的另一面
葛渭康◇从“大跃进”到大饥饿
史义军◇实事求是咋就这么难
邵燕祥◇希特勒的伎俩
郑异凡◇中苏论战中的“反面材料”
述叟◇赫鲁晓夫回忆录的命运
朱正◇听局中人谈幕内事
闻一◇克格勃首脑叶若夫之死
葛剑雄◇真正的归宿
郑溢涛◇“戏国”的悲哀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