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218044115
  • 作      者:
    沈志华著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编辑推荐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珍藏本)》作者在充分掌握并比较分析近年披露的多国档案的基础上,对朝鲜战争的起源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描述、梳理和研究。《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珍藏本)》非常突出的特点就在于这种严肃的学术性,由此可以看到作者对历史真实,以及这种真实所包含的历史复杂性的艰苦探索。《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珍藏本)》理应被看作是国内研究朝鲜战争的一个新的起点。
  
  此商品有两版印刷封面,随机发货!
  
展开
作者简介
  沈志华,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香港大学名誉研究员。
  前半生,档案砸掉了沈志华的饭碗;后半生,档案成了他的精神食粮,人生中的大悲与大喜都与档案密不可分。
  主要著作有:
  《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1994年)
  《朝鲜战争揭秘》(1995年)
  《毛泽东、斯大林与韩战》(1998年)
  《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1999年)
  《中苏同盟的经济背景:1948-1953》(2000年)
  《斯大林与铁托——苏南冲突的起因及其结果》(2002年)
  《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2003年)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2007年)
  《苏联专家在中国》(2009年)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2013年)
展开
内容介绍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珍藏本)》第一章讲述战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及其变化,重点在斯大林的对华政策和对朝政策,说明在保障苏联的远东战略利益的条件下,斯大林希望东北亚地区保持稳定状态,以维持根据雅尔塔协定所形成的国际体系和地缘结构。
  第二章讲述中苏同盟建立特别是中苏同盟条约签订的过程,重点在于说明,中苏条约谈判的结果与以往人们的理解不同,主要不是毛泽东在莫斯科受到了冷遇和屈辱,而是斯大林被迫对中国做出了重大让步。这一让步,将导致苏联失去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使其在远东乃至亚洲的战略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斯大林开始改变了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第三章讲述朝鲜战争爆发的全过程,主要是斯大林对金日成想要用武力方式统一朝鲜半岛这一计划从反对到支持的转变过程。与第二版夹叙夹议的写法不同,这里的重点首先是对历史过程的叙述,而在最后一节集中讨论斯大林同意和支持金日成的决策动机。这一节完全是新写的,分析了以往研究者在这一问题上所作推断的逻辑漏洞或史实错误,并进一步论证了笔者自己的推断——斯大林同意发动朝鲜战争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和保证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
  第四章讲述中国出兵朝鲜的全过程,并根据不同的背景把这一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分析了中国出兵的客观条件的变化,以及由于条件变化而导致的毛泽东所设定的行动目标的变化。同前一章一样,这里的重点也是历史叙事,而在最后一节集中讨论毛泽东决策出兵的动机。从条件和目标的变化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决策动机是多重的,并且有所变化,既有表面的,也有内在的,有的是临时处置,有的则贯穿始终。从总体上讲,中国出兵朝鲜是为了保持中苏同盟的有效政治态势,从而在根本上保障新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这一节基本上也是新写的。
  第五章讲述中苏同盟在战争中得到巩固和加强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战略决策层面中国与朝鲜之间发生的诸多分歧和矛盾中,斯大林都支持了毛泽东,这说明毛泽东的出兵决策实现了其根本目标。因此,这个决策是必须的,也是正确的,虽然带有一定的风险。
  余论讨论中国在1951年初拒绝联合国停火议案的问题。这是作者的研究成果,意在说明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战略性失误并不在于出兵朝鲜的决策,而在于没有适时收兵,在最有利的条件下结束这场战争,并因此付出了本来可以避免的过于沉重的代价。
展开
精彩书评
  ★志华兄的这本新著,则再一次将这一切呈现在人们面前,促使人们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也不能不对一些涉及过去、界定今天并将影响未来的“基本问题”再作深入的思考。像这样的一本书,当然是值得一读的。
  ——陈兼(美国康奈尔大学中美关系史研究讲座教授)

  ★该书是史学界关于冷战史特别是朝鲜战争铁幕背后的中、苏、朝三方对于发动战争到结束战争的原因、历程、博弈及结果的详细剖析解读,非常可贵的是沈教授充分借鉴了大量原苏联解密档案的核心内容,为我们带来了与原来中苏朝各方宣传都有区别的观点,通过该书读者能了解到战争过程中,中、苏、朝三方各自高层领导的决       
      ——某网友


展开
精彩书摘
  在7月11日与刘少奇的会谈中,斯大林对长春铁路问题避而不谈。在这个问题上,米高扬已经在西柏坡表明了苏联的意见,即苏联认为条约是平等的,所以应该保留。虽然中国方面对长春铁路问题没有表态,但早在刘少奇来莫斯科之前,斯大林已经从科瓦廖夫那里了解到,在谈到有关长春铁路的问题时,尽管高岗和陈云表面上都坚持认为条约是平等的和令人满意的,但“中国人暗中想要全面控制铁路,实际上他们正在尽力从苏联人手中夺取这条铁路的管理权”。显然是考虑到直接提出这个问题可能引起争执,斯大林认为将其搁置起来或许会好一些。关于旅顺基地问题,斯大林已经知道中国并不要求苏联立即撤军,于是又重复了米高扬的说法,即提出两个方案要中国选择:一是苏联暂不撤军,因为苏联在旅顺驻兵是为了限制美蒋武装力量的自由行动,保护苏联和中国革命的利益;一是苏联立即撤军,如果中共需要苏联这样做,以便中共在政治上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关于大连问题,斯大林说,因大连是自由港,在与有关政府未建立外交关系以前,中苏可以共同利用它。至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斯大林表示,他此前在与毛泽东交换的电报中已有过声明,说这个条约是不平等的,因那时是与国民党打交道,不能不如此。而对于中国的建议,斯大林明确地对刘少奇说,中共方面所提的三个处理方案都不需要,这个问题要等毛泽东来莫斯科时再加以解决。
  总的说来,1949年7月中苏高层的接触还是在试探对方的外交底线。中共领导人虽然表示应该继承旧条约,但又提出了三个可供选择的方案,显然是希望废除旧约的,只是留出了较大的选择余地而已。这一点,斯大林不会看不出来。而苏联当然是希望保持旧条约的,这一点,从斯大林提出问题的方式和言词中也可以看得很清楚。有学者认为,莫斯科“提出立即从旅顺撤兵这样一种选择,与其说是向中国人提出的真实建议,不如说是一种威胁。如果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斯大林就会认为不能把他们当作可靠的伙伴,并且会相应地对他们采取措施”。这种说法未免过于苛刻,不过斯大林以这种说法来试探中共的意图确是非常明显的。看来,斯大林是想把问题拖下来,等待毛泽东主动做出让步。
  ……
展开
目录
第一版序  齐世荣
第三版序  陈  兼
导言 从中苏关系角度考察朝鲜战争的历史
第一章 重温远东梦:苏联在亚洲的目标及政策趋向
一、苏联战后的对外政策及其转变
二、苏联对朝鲜半岛的战略和策略
三、苏联在中国的目标和政策转轨
第二章 走近莫斯科:中苏同盟的建立及其内在冲突
一、中苏同盟条约谈判的艰难历程
二、斯大林被迫再次做出重大让步
三、中苏同盟面对现实利益的考验
第三章 越过三八线:斯大林决定为金日成开放绿灯
一、金日成统一朝鲜半岛的坚定信念
二、莫斯科背着毛泽东做出了新决定
三、斯大林同意发动战争的决策动机
第四章 跨过鸭绿江:毛泽东力排众议决心出兵朝鲜
一、斯大林一再阻止中国参与战争
二、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曲折过程
三、毛泽东决意入朝作战的深层考虑
第五章 迈上新台阶:中苏同盟在战争中巩固和发展
一、在北朝鲜上空作战的苏联航空兵
二、战争期间苏联对中国的全面援助
三、面对中朝分歧斯大林的“一边倒”
余论 一场早该结束的战争
附录一  征引和参考文献目录
附录二  外国人名译对照名表
第一版后记
第三版修订说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