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小提琴艺术及其在中国的最初传播
第一节 小提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概述
一 小提琴的远祖与近亲
二 小提琴的诞生
三 小提琴制作鼎盛时期的三大家庭
四 意大利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五 法国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六 德奥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七 俄罗斯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八 20世纪小提琴艺术的一般状况
第二节 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最初传播
一 历史背景
二 中国最早出现的小提琴表演
三 中国最早出现的小提琴乐谱
四 乾隆宫中的西洋乐队及其对小提琴艺术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小提琴艺术的进步(1842-1919)
第一节 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一 历史背景
二 教堂中的小提琴艺术传播
三 教会学校中的小提琴艺术传播
四 西方人士的管弦乐队与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
五 西方人士的音乐表演与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
六 中西文化撞击的火花:克莱斯勒的小提琴奏曲《中国花鼓》
第二节 中国小提琴艺术的起步
第三章 专业教育机构的创建与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1919-1937)
第一节 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中的小提琴艺术活动
第二节 中外音乐交流对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的促进
第三节 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开端
第四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小提琴艺术
第一节 十二年来的小提琴艺术活动
第二节 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十七年小提琴艺术的发展
第一节 小提琴教育,表演与理论研究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与前苏联,东欧国家之间的小提琴艺术交流
第三节 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繁荣景象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提琴艺术(1966-1976)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提琴艺术状况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提琴音乐创编
第七章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小提琴艺术(1976-7999)
第一节 小提琴教育,表演与理论研究的新局面
第二节 日趋活跃的中外小提琴艺术交流
第三节 多元化的小提琴音乐创作
展开
钱仁康
刘向在《说苑·修文》篇中说:“乐非独以自享也,又以乐人。”创作和演出音乐的目的,是供人欣赏。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云:“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赏”就是欣赏。“欣赏”二字连用,表示对文艺作品的领略,始于陶潜的《移居》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音乐是诉诸听觉的艺术,欣赏音乐要用耳朵,但有健全听觉的人,未必都能欣赏音乐。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要具备“音乐的耳朵”,培养音高、音程、音色的辨别力,旋律、节奏、调性、调式、和声及多声部音乐的感受力,以及音乐的记忆力等等,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只是“音乐的耳朵”的一方面。欣赏音乐是一种能动的(也可以说是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尽管耳朵很灵敏,能够毫发不爽地辨别旋律、节奏、和声、音色;如果仅仅把音乐作为一种物理现象来接受,而不能感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所表现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艺术形象,跟创造音乐的作曲家和再创造音乐的演奏演唱家发生思想感情的交流,那就只能算接触到了音乐的外表和皮毛,只是在音乐的大门之外徘徊,还没有登堂入室,一窥音乐的堂奥。《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外国也有类似这样的事例:1799年,贝多芬写好了《F大调弦乐四重奏》(op.18 no.1)的第二乐章,在钢琴上弹给他的朋友阿门达(1771—1836)听,问他对这段音乐有何感受。阿门达回答说,他联想到一对情人的离别。贝多芬告诉他:“我是想像着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坟墓场面写这段音乐的。”这些事例说明卓越的欣赏者,应该是和作曲家、演奏家在思想感情上发生共鸣的知音人。
欣赏音乐要达到登堂人室、窥其堂奥的境地,并成为作曲家和演奏家的知音人,必须从以下四方面下工夫:
1.沟通音乐信息——音乐作品蕴藏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高低不同的层次:低层的信息是音乐的感性材料;中层的信息是音乐语言的形式结构;高层的信息是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音乐形象和艺术境界。《乐记·乐本篇》云:“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这里所说的“知声”、“知音”和“知乐”,实际上就是欣赏音乐由低而高的三个层次。孔子说: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告诫我们欣赏音乐不要停留在低级阶段,只注意音乐的感性材料,满足于追求表面的音色美、旋律美和节奏美,应该一步步登堂人室,去探索音乐所表达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感情。
2.发挥主观能动的审美作用——欣赏音乐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每一个欣赏者由于个人性格、心理素质、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和艺术趣味的差异,聆听一件音乐作品肯定会有与众不同的感受和体会。李白听蜀僧溶弹琴,蓦然感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韩愈听颖师弹琴,竟体味到十分具体的音乐形象:“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些浮想联翩的主观想像,未必完全符合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创作构思,但有了这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欣赏音乐才能达到兴会淋漓的境地,才能作出“摹写声音之至文”(方扶南赞许韩愈的话)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