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6679359
  • 作      者:
    杜亚雄, 王同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内容介绍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教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程》为浙江省级精品课程教材,并于2005年被评为浙江省重点教材,由杭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组织编写。本书是一本为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编写的教材,旨在向他们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系统地介绍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优秀遗产。本书能促使学生掌握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感性材料和基本知识。为了帮助老师们进行教学,编者提供了大量曲谱。
展开
精彩书摘
  第四章 汉族综合艺术歌舞、说唱及戏曲中的音乐  
  第一节 歌舞音乐
  一、概述
  我国各民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舞蹈品种纷繁,音乐风格各异。由于在民间的实际表演中歌和舞很难彻底分开,有歌便有舞,有舞就有歌,我国音乐学界把民问流行的各种舞蹈称为民间歌舞。民间歌舞历史悠久,是一种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从音乐和舞蹈结合方式的角度,可将我国民间歌舞划分为鼓舞、跳乐和踏歌三个类别。
  鼓舞是以击奏乐器伴奏,踏节而舞的形式。由于我国的击奏乐器中鼓的种类和样式最多,又常用于舞蹈的伴奏,故称此类歌舞为“鼓舞”。鼓舞的历史很长,先秦典籍《尚书·益稷》中便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记载,可见在远古时期鼓舞就已出现。鼓舞一般用鼓作主要伴奏乐器,配以其他击奏乐器。鼓舞中,鼓点在舞蹈中起重要的作用。汉族的腰鼓舞为典型的鼓舞,秧歌和花鼓中也有采用鼓舞形式的舞蹈。
  跳乐亦称跳月、跳弦、跳脚,是指没有歌唱而纯用乐器伴奏的舞蹈。从《诗经·王风·君子阳阳》篇的记载来看,此种歌舞形式在先秦时已经出现了。目前流行的民间歌舞中,也有这种形式。
  踏歌即是汉族的舞蹈音乐的主要形式,又可分为载歌载舞、歌舞相问、以歌伴舞等不同的类别。汉族舞蹈歌曲的音乐结构主要有单歌式、复歌式、联缀式和板腔式四种不同的类型。
  单歌式:用一首曲调演唱多段歌词,表演时反复演唱,载歌载舞。歌曲一般为单乐段,由两个或四个乐句组成,时常把歌曲的最后一句当作前奏或过门,作为歌舞的准备和间歇之用。单歌式一般用于内容比较单纯的小型歌舞。冀东秧歌《茉莉花》(曲谱4—1)和江浙流行的民歌《茉莉花》同名,但在音乐性格方面,与民歌的《茉莉花》大相径庭。民歌《茉莉花》风格抒情,体现了江南水乡的音乐风格,这首舞蹈歌曲却因配合情节而融入较多的叙事和说唱特征,曲调有棱有角,表现出了北方的风格。
  复歌式:把两首具有派生关系或性格相近的乐曲有机地组合起来并加上前奏、间奏和尾声构成的一种歌舞音乐结构形式。如福建采茶《采茶扑蝶》(曲谱4—2),便采用了《四角采》和《六角采》两个曲调,全曲分两部分,第一个部分曲调欢快、跳跃,具有很强的舞蹈性,第二个部分抒情优美,富有歌唱性,与前部分形成较为明显的对比。
  联缀式:这种结构形式是把三首以上的歌曲有机地联缀在一起,再加上器乐的引子和间奏,组成中型或大型的歌舞套曲。联缀起来的歌曲在调式、调性、节拍、节奏、速度和情绪等方面有对比,音乐较为丰富。如东北秧歌《蓝桥会》中就用了五个不同的曲牌。
  板腔式:它是由某一曲调为基础,通过速度、节奏、旋律的扩充或减缩等变化,演化成一系列的板别,由这些板别构成歌舞音乐。如流行在山西和陕西北部的民间歌舞《二人台》的音乐便采用这种结构形式,二人台音乐中用民歌《走西口》为基本腔调,并借鉴汉族戏曲音乐的发展手法,使其板腔化,创作了慢板、亮调、捏子板、慢二流水等板式,使音乐富有戏剧性。
  二、舞种及代表作品简介
  汉族民间舞蹈主要有秧歌、花灯、花鼓、采茶等不同的品种,另汉族祭孔的乐舞也是一种非常有影响的歌舞形式。
  1.秧歌
  秧歌是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歌舞,分“高跷”和“地秧歌”两种。秧歌的音乐,包括歌曲、锣鼓点和器乐曲牌,其中歌曲最重要,是秧歌音乐中的主要部分。
  秧歌的表演形式分过街、大场和小场三部分。过街是由十多人到百余人组成秧歌队,装扮成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拿着扇子、手帕、伞等道具,在锣鼓或音乐的伴奏下,住街上行进的同时,随音乐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和队形变化。大场是秧歌队到演出场地后,用于秧歌小场表演的开场和结尾处的集体舞蹈,一般用几种比较简单的步伐做多样的队形变化。大场的音乐情绪热烈,常用一领众和的形式。小场是二三个人演出的有简单情节的小型歌舞剧,如《小放牛》(曲谱4—3)、《王大娘钉缸》(谱例1—6)等。小场中常穿插一些逗趣的表演,其音乐特点生动活泼、诙谐有趣。
  秧歌分布很广,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有河北冀东秧歌、东北秧歌、山西祁太秧歌、山东胶州秧歌、陕北秧歌等。
  冀东秧歌流行在河北省唐山地区,秧歌队由武生开路,后跟童子和渔、樵、耕、读等角色,其后是妞(少女)、丑、文捱(机灵善良的老太太)、武捱(严厉威武的老太太)和公子(书生)等五种行当的角色。冀东秧歌的舞蹈动作诙谐幽默,肩的动作最富有表现力。冀东秧歌的歌唱部分叫“秧歌柳子”,都是当地流行的传统小调,演唱时不舞,也不用乐器伴奏,而注重声乐技巧的表现。如《茉莉花》通过咏唱西厢记中张生和莺莺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赞美向往。其曲调优美,地方风格浓郁。
  东北秧歌是东北地区秧歌的总称,包括辽南高跷、辽阳地秧歌和抚顺地秧歌等不同的品种。东北秧歌的角色有公子、花旦、老榧(彩旦)、丑公子(又称傻柱子)和老鞑子(又称大鞭子)五种,其中老鞑子是秧歌队的总指挥。此外,有的演员扮成秧歌小戏中的人物,如向蛇、青蛇、许仙及渔、樵、耕、读等。
  东北秧歌的舞蹈动作舒展、大方、稳健、朴实,非常有韵律感,表现出东北人爽朗、干练的精神风貌。主要的道具是手帕,舞动时手帕时飘时落,时转时甩,花样繁多,很有特色。
  东北秧歌的曲目多为东北小调和明清俗曲,如《小看戏》、《月芽五更》(曲谱2—2)、《渔樵问答》、《生产忙》等。乐队包括唢呐、大鼓、大钹、锣、小钹等,著名的唢呐曲牌流行全国的《满江红》等。东北秧歌的小场表演的秧歌小戏有《王二姐思夫》、《蓝桥会》等,音乐用曲牌联缀式。
  2.花灯
  花灯流行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等省,湖北西部和重庆市,著名的有恩施花灯、秀山花灯、酋阳花灯、贵阳花灯、遵义花灯、安顺花灯、昆明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等。花灯班子一般由掌灯(又叫灯头,花灯班子组织者)、拿折扇的“花子”(男演员)、拿手帕的“幺妹子”(女演员)、负责调度并提词、伴唱的“掌调”和担任伴奏的乐队队员组成。在花灯流行的地区,正月十五村村出灯,户户迎灯,到处都有花灯班子的行踪。花灯班子每到一户,便在主人家
  的院子里或堂屋内表演,边唱边舞,还用扇子和手帕作赶瘟神的动作。表演完毕,主人要燃香放炮,向花灯班子表示感谢。
  花灯一般没有故事情节,音乐采用短小的民歌小调,一个节目往往用一个曲调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有简单情节的节目或比较长的段子,也采用联缀起来的数个曲牌。花灯歌曲的节奏鲜明,曲调流畅,情绪活泼,优美动听。伴奏用打击乐器和胡琴、月琴、三弦、笛子等管弦乐器。
  云南弥渡花灯《十大姐》(曲谱4—4)是由当地汉族、彝族的山歌演变而来的舞蹈歌曲,由十个姑娘化装成十姐妹表演采摘山茶花,描绘了姑娘们的美貌和她们对生活的热爱。
  3.采茶
  “采茶”主要流行在我国南方的江西、浙江、福建、安徽南部和广东北部等茶叶产区。“采茶”在不同地区有“采茶灯”、“茶灯”、“茶灯闹春”、“茶篮灯”、“茶花灯”、“茶箩灯”等不同的称呼,是从茶农劳动时唱的“茶歌”演变而来的一种歌舞形式。
  各地“采茶”的表演形式纷繁多样,有十多人集体表演的,也有二人对舞的。但普遍的表演形式有二:一种是一男子举灯头引路,众女子手提花篮相跟起舞;二是由三人(一丑二旦)化装成茶童和茶女表演,边歌边舞。
  采茶歌曲的内容大多描写茶山的风光和再现茶农生活,也有以民间传说为题材的歌舞小戏,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董永卖身》、《补缸》、《送哥卖茶》等。“采茶”的音乐除茶农唱的茶歌外,还吸收了当地的山歌、小调和明清俗曲的曲调。《斑鸠调》(曲谱4—5)原为赣南民歌,后被收入采茶,成为舞蹈歌曲。它有五段词,生动地描写了斑鸠、锦鸡、青蛙、燕子和蝉虫的鸣叫声,表现了自然的美好和盎然的生机。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第一节 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
第二节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音乐体系

第二章 汉族声乐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汉族民间歌曲概述
第三节 汉族民间歌曲的体裁分类和风格区域划分
第四节 汉族的号子
第五节 汉族的山歌
第六节 北方的小调
第七节 汉族南方的小调
第八节 汉族文人歌曲
第九节 汉族宗教歌曲

第三章 汉族器乐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琴
第三节 筝
第四节 琵琶
第五节 二胡
第六节 笛子
第七节 丝竹乐合奏
第八节 鼓吹乐合奏
第九节 吹打乐合奏

第四章 汉族综合艺术——歌舞、说唱及戏曲中的音乐
第一节 歌舞音乐
第二节 说唱音乐
第三节 戏曲音乐

第五章 少数民族音乐
第一节 蒙古族民间音乐
第二节 藏族民间音乐
第三节 维吾尔族民间音乐
第四节 哈萨克族民间音乐
第五节 朝鲜族民间音乐
附录 曲谱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