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045886X
  • 作      者:
    王志远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内容介绍
  宗教艺术可以分为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两大门类,前者基本以静止的形态出现,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及工艺美术等,需要受众具备主观的审美要求;后者基本以运动的形态出现,包括念诵、仪轨、经忏、对白、音乐、舞蹈、杂技、幻术、戏曲、戏剧等,对受众具有主动的审美感召。中国佛教在两千年的发展中,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造型艺术已经有很多人研究,成绩斐然,而表现艺术是一个新开垦的领地,《中国佛教表现艺术》堪称填补空白之作。《中国佛教表现艺术》以对佛教理论的深入研究为基础,站在佛教自身发展的角度,考察佛教表现艺术发生、发展的规律,力图建立佛教表现艺术的理论体系。作者的研究有独到之处,他擅长在人们熟知的史料中发掘出过去为人们所忽略的蛛丝马迹,从而使研究豁然开朗,营造出一片新的天地。
展开
精彩书摘
  按照第二类心理学分类模式,本书所说的佛教造型艺术应该是视觉艺术也应无争议,而所谓佛教表现艺术,从心理学分类模式而言,则是综合了听觉艺术和视一听觉综合艺术的共同特征,按照受众对艺术的感知方式、感知途径而划分的。
  按照第三类符号学分类模式,本书所说的佛教造型艺术应该是再现性符号艺术,而所谓佛教表现艺术,从符号学分类模式而言,则是综合了非再现性符号艺术(表现性符号艺术)和再现一表现性符号艺术的共同特征,按照艺术所使用的符号的不同类别而划分的。显然,所谓佛教表现艺术,似乎更接近符号学分类模式在概念运用方面的一致性。在佛教表现艺术中,不仅存在着模仿、再现性符号,更多的是非模仿、非再现性符号,或者被直接命名为“表现性符号”。
  在我们设定的对中国宗教艺术的划分中,书法、建筑被归入造型艺术。但是按照符号学分类模式的理论,书法、建筑却被归入表现性符号艺术。从这一分歧来看,何为再现,何为表现,还有继续探讨的必要。本书认为,就“艺术都是由人所创造,是人所表现”这一基本观点而言,所有艺术都可以称之为“表现性符号艺术”。如果一定要找出艺术与自然之间的相似之处,而因此称之为“模仿、再现性符号”,那么在几乎各种艺术形式中又都可以找到模仿或再现的蛛丝马迹。单纯运用符号学分类模式,难免会出现牵强的划分格局,所以,在运用符号学分类模式时,必须把“静态符号”和“动态符号”作为复合条件引入,即在“表现性”之外,还要考虑到“如何表现”。本书将静态作为佛教造型艺术的特征之一,将动态作为佛教表现艺术的特征之一,正是对这一复合条件的运用。
  按照第四类功能论分类模式,本书所说的佛教造型艺术、佛教表现艺术既有单功能艺术的性质,即其审美功能,同时,佛教造型艺术、佛教表现艺术,乃至全部宗教艺术,都可以称之为复功能艺术,因为既然是宗教与艺术的复合,就必然不仅仅停留在审美领域,甚至可以说,宗教目的所需要的实用性,强化了宗教艺术的复合功能。
  ……
展开
目录
杜继文序
舒乙序
张燕瑾序
引言
第一章 论宗教艺术、宗教表现艺术及佛教表现艺术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 艺术分类的一般观点
第二节 宗教与艺术的一般关系和特殊关系
第三节 宗教艺术的两翼:宗教造型艺术和宗教表现艺术
第四节 宗教表现艺术与世俗的表现主义及行为艺术
第五节 佛教表现艺术的特征及构成
一 场面
二 情景
三 情节
第六节 佛教表现艺术研究现状综述
一 对佛教仪轨与念诵的研究
二 对佛教音乐的整理与研究
三 对佛教戏剧戏曲的研究
四 本书对研究现状的评述及立论坦言

第二章 印度佛教表现艺术的输人和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滥觞
第一节 印度佛教对世俗表现艺术的排斥
第二节 印度佛教对佛教表现艺术的推崇
第三节 印度佛教表现艺术的高度成就
第四节 印度佛教表现艺术向中国的输入和嬗变
一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坐标——“伊存授经”
二 迦腻色伽王历史定位对于佛教艺术分期的坐标意义
三 西域成为佛教艺术从印度向中国中转衍生之地
第五节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滥觞
一 “洁斋三月”在中国佛教表现艺术史上的首要地位
二 桓灵二帝及笮融的奉佛活动及佛教表现艺术的初步中国化
三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独特形式之一
——行为魔幻化

第三章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早期形态
第一节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在音乐领域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关于“契经”的其他重要解释
第三节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与应用梵文原音的微妙关系
第四节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独特形式之二——对白戏剧化
第五节 《世说新语》中的佛教表现艺术
第六节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独特形式之三-仪轨方面的突破

第四章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全面推进和发展
第一节 受杂密经典影响的中国佛教表现艺术
第二节 佛教表现艺术重要作品
——具有情节结构的拟剧本文献
第三节 涌现众多杰出人物的中国佛教表现艺术
第四节 以《梁皇忏》为代表的经忏活动中的中国佛教表现艺术
第五节 前鼎盛时代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精彩尾声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1 1949年以来中国佛教表现艺术论文辑录
附录2 药师仪轨一具
附录3 《弘明集》
释智静《檄魔文》
释宝林《破魔露布》
附录4 《广弘明集》
元魏释懿《伐魔诏并书檄文(并魔答)》
唐蒲州普救寺沙门行友《平心露布文》
附录5 田野调查采风资料《梁皇忏》附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