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区域空间结构研究
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是空间协调研究的重要方面,实现空间协调必须要改善和优化空间结构。西方关于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源于冯·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杜能在1826年发表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确定了在均质平原和单一市场中心等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各种不同农业产品生产的同心圆结构。随后,韦伯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探索了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现象)背后的空间机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规模的扩大,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美国经济学家胡佛等不断修正韦伯以市场因素对产品价格的影响近似为零的前提,考虑了更为复杂的运输费用结构和规模经济等因素来确定企业的最佳空间布局。1933年,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在《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中首先系统阐明了“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城市区位论”。他认为高效的组织物质财富生产和流通的空间结构必然是以城市为中心,并有相应的多级市场区域构成的网络体系。廖什和贝克曼详细研究了市场规模与市场需求结构对区位选择、产业配置和城市规模的影响,扩展了区位理论研究的范围(张燕,200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