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优化开发区域的空间协调机制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797288
  • 作      者:
    方中权,余国扬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优化开发区域的空间协调机制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系统阐述了主体功能区如何实现经济布局、人口分布、资源环境三位一体的空间均衡。以完善空间协调机制促进这些优化开发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本研究的创新:一、建立优化开发区域空间协调的研究分析框架;二、提出优化开发区域空间协调的思维转变与理论创新;三、构建了优化开发区域空间协调机制;四、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模式。
展开
精彩书摘
  (6)区域空间结构研究   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是空间协调研究的重要方面,实现空间协调必须要改善和优化空间结构。西方关于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源于冯·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杜能在1826年发表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确定了在均质平原和单一市场中心等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各种不同农业产品生产的同心圆结构。随后,韦伯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探索了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现象)背后的空间机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规模的扩大,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美国经济学家胡佛等不断修正韦伯以市场因素对产品价格的影响近似为零的前提,考虑了更为复杂的运输费用结构和规模经济等因素来确定企业的最佳空间布局。1933年,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在《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中首先系统阐明了“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城市区位论”。他认为高效的组织物质财富生产和流通的空间结构必然是以城市为中心,并有相应的多级市场区域构成的网络体系。廖什和贝克曼详细研究了市场规模与市场需求结构对区位选择、产业配置和城市规模的影响,扩展了区位理论研究的范围(张燕,2003)。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三、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第二章 区域空间协调机制相关研究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珠江三角洲相关研究 四、研究的深化问题 五、空间协调机制研究中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空间协调机制及其经验总结 一、我国的区域空间协调机制 二、国外区域空间协调机制 三、国内外空间协调机制的经验总结 第四章 珠江三角洲空间协调的基础 一、国家主体功能区的提出与珠江三角洲担负的主体功能 二、珠江三角洲空间协调机制构建的背景 三、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四、珠江三角洲空间协调的有利方面 五、珠江三角洲空间协调的测度 第五章 珠江三角洲空间协调机制及其重新审视 一、珠江三角洲空间协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珠江三角洲现有空间协调机制分析 三、主体功能区建设对珠江三角洲空间协调的新要求 第六章 优化开发区域空间协调的思维转变与理论创新 一、优化开发区域空间形态基本特征 二、优化开发区域面临的空间协调问题 三、优化开发区域空间协调的思维转变 四、优化开发区域空间协调的理论创新 第七章 珠江三角洲空间协调机制研究 一、空间协调的内涵 二、空间协调的目标——构建高效的区域空间 三、空间协调机制的构建 四、实现空间协调的具体对策 第八章 研究创新与问题探讨 一、研究上的创新 二、研究上的不足 三、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