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东亚、亚太区域合作模式与利益博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609019
  • 作      者:
    张蕴岭,沈铭辉主编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研究员。曾任“东亚展望小组”、“中国东盟自贸区联合专家组”、“东亚紧密经济伙伴协定(CEPEA)研究小组”成员,“东亚自贸区(EAFTA)联合专家组”主席,中国东盟南宁博览会高级顾问等。<br>    沈铭辉,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区域合作研究室副主任。
展开
内容介绍
    始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东亚合作进程继续发展,但是,人们对东亚合作目前的进展不免有些失望。空前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东亚地区的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影响,需要各方就如何应对危机、推动经济复苏进行协商,采取有效行动。然而,因为泰国国内的政局动荡使东亚合作的系列会议一再推迟、东亚合作多层框架、东亚和亚太地区多国博弈使得东亚合作机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东亚合作的进展不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快。面对这种局面。如何分析、认识东亚地区的合作?如何使东亚合作的进程能够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如何预测、判断东亚、亚太区域合作的未来?面对新的和复杂的形势。我们应该对区域合作的发展和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提出具有深度和具有政策可操作性的建议。《东亚、亚太区域合作模式与利益博弈》汇集了全国研究东亚和亚太区域合作的专家对区域合作的发展进行了多视角的分析。希望《东亚、亚太区域合作模式与利益博弈》能够对读者了解和认识东亚和亚太地区合作的发展有所帮助,尤其是对决策部门有启发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推动东亚合作制度化的加速器是1997年的金融危机。危机中,东亚地区领导人认识到东亚经济联系的紧密性,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共同抵御国际投机基金的冲击。APEC的无所作为又使得东亚地区领导人将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目光转向东亚地区内部。1997年12月,东盟9国(当时柬埔寨尚未加入)在吉隆坡召开纪念东盟成立30周年的大会邀请了中国、日本、韩国参加,共商应对策略和区域合作大计。东亚历史上首次召开的12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演变成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会议,开始了东亚区域合作制度化建设的第一步,将合作从东盟扩展至东亚地区,从而正式启动了东亚的合作进程,并由此衍生了东盟10国+中日韩3国(简称“10+3”)的合作模式,形成了东亚“10+3”合作框架。同时,金融危机还促进了东亚金融合作的展开,从1997年提出“亚洲货币基金”(AMF)构想,到2000年《清迈倡议》达成“10+3”货币互换协议,建立亚洲外汇储备基金。<br>    而今,“10+3”合作框架已发展为领导人会议、部长会议和高官会议一整套机制。与“10+3”合作机制同时出现的,还有3个“10+l”合作机制(东盟+中国、东盟+日本、东盟+韩国)和“中日韩领导人会晤”机制。这四个东亚合作机制就像驱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四个轮子”,相互促进,共同推进。这种东亚地区主要经济体之间已经或可能发生的双边和多边经济谈判形成了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四轮驱动模式”。在东亚合作机制的推动下,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从东盟10国起步,21世纪初东亚掀起一波双边。FTA浪潮。2002年11月,东盟与中国签署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日本在2002年与新加坡签署《日本-新加坡新时代经济连携协定》后,2003年10月又与东盟签署了《日本一东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协议》,2005年12月东盟与韩国签署了《东盟一韩国双边自由贸易框架协议》,到2008年4月为止,东盟已经分别与中日韩签订了3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尽管这三对关系的发展程度并不一样,但是它们基本上都形成了包括领导人会议、多种部长级会议以及各式各样的高官会议在内的制度性安排。
展开
目录
    上篇 东亚合作的发展与模式<br>    第一章 东亚区域合作的模式<br>    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与现状<br>    二、东亚区域合作的目标与模式选择<br>    三、通向东亚经济一体化之路<br>    <br>    第二章 东亚区域合作的框架构造<br>    一、东盟一中日韩合作:东亚共同体建设的主渠道<br>    二、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东亚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基础<br>    三、东亚峰会:协助推动东亚共同体建设的地区论坛<br>    四、余论<br>    <br>    第三章 东亚区域合作的双层构架分析<br>    一、引导东亚合作的“开放区域主义<br>    二、东亚区域合作构架的建设及其困境<br>    三、东亚区域合作构架的独特模式<br>    四、结论<br>    <br>    第四章 东亚共同体的内涵<br>    一、东亚共同体的内涵<br>    二、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几种动机<br>    三、作为治理方式的共同体<br>    四、东亚共同体的发展前景<br>    <br>    第五章 对东亚经济合作的社会学考察<br>    一、政治角力创造出两个“东亚”概念<br>    二、学术专家关于东亚经济合作不同方案的探讨<br>    三、东亚经济合作的政策操作<br>    四、结论<br>    <br>    第六章 东亚经济体FTA战略比较<br>    一、日本的FTA/EPA战略<br>    二、韩国的FTA战略<br>    三、东盟的FTA战略<br>    四、印度的FFA战略<br>    五、澳大利亚的。FTA战略<br>    六、东亚自贸区的前景<br>    <br>    第七章 东亚自贸区的实现路径<br>    一、东亚自由贸易区提出的由来与背景<br>    二、东亚自贸区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br>    三、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途径选择分析<br>    <br>    第八章 东亚自贸区建设的可行性分析<br>    一、引言<br>    二、文献回顾<br>    三、EAFTA建设的系统评估<br>    四、简要的结论<br>    <br>    第九章 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路径选择<br>    一、“美元体制”的可持续性——现阶段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现实背景<br>    二、对东亚货币合作进程的反思<br>    三、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路径选择及其前景<br>    <br>    中篇 区域合作的利益博弈<br>    第十章 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领导地位<br>    一、东盟在“东盟加”结构中领导地位的形成<br>    二、东盟在“东盟加”结构领导性地位的内在逻辑<br>    三、东盟在“东盟加”结构中领导地位的收益<br>    四、东盟在“东盟加”结构中领导性地位的挑战和未来<br>    <br>    第十一章 日本参与区域合作的战略<br>    一、主导地区秩序的EPA战略<br>    二、强调东亚主义的日元国际化战略<br>    三、日本的地区安全合作构想与战略<br>    <br>    第十二章 美国对亚太区域合作的战略目标<br>    一、美国在东亚地区维持存在的意义和困难<br>    二、美国的亚太区域合作战略及其效果<br>    三、美国对亚太区域合作的政策限度<br>    四、解释美国对亚太区域合作的政策限度<br>    五、结论与展望<br>    <br>    第十三章 中国参与地区合作的战略与选择<br>    一、中国地区合作战略的类型<br>    二、中国地区合作战略的应用效果<br>    三、融入战略取得成功:东盟一中国“10+l”机制(1997-2005)<br>    四、主导战略遭遇挫折:筹建东亚峰会(2004-2005)<br>    五、从共治到融入:上海合作组织(2001-2007)<br>    六、结论<br>    <br>    第十四章 区域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中国地方参与亚洲区域合作的动力、行为与机制<br>    一、研究亚洲区域合作中的中国地方的原因<br>    二、分权与中国地方的国际行为<br>    三、地方在次区域合作中的位置<br>    四、地方参与次区域合作的特点<br>    五、次区域合作、中国地方与亚洲区域化进程的再思考<br>    <br>    下篇 亚太合作与亚太共同体<br>    第十五章 亚太经济-体化与区域合作<br>    一、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动因<br>    二、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回顾<br>    三、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展主要特征<br>    四、从ApEC面临的挑战看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内部区域合作的协调<br>    五、结论及建议<br>    <br>    第十六章 亚太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的实现路径<br>    一、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分析<br>    二、APEC是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的重要途径<br>    三、建立RTA是推进亚太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最有力路径<br>    <br>    第十七章 “亚太共同体”的提出与战略背景<br>    一、“亚太共同体”提出的背景<br>    二、“亚太共同体”的内容与争论<br>    三、主要问题与前景<br>    <br>    第十八章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走向何方<br>    一、竞争性构想与方案<br>    二、政治经济的透视:地缘政治、大国博弈与利益攸关方<br>    三、对中国的政策含义与中国的对策选择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