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低碳阴谋:中国与欧美的生死之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672890
  • 作      者:
    勾红洋著
  • 出 版 社 :
    山西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当低碳日渐走进人们视野的时候,你认为它是一种新的生活趋势,还是又一个政治手段,经济陷阱?<br>    低碳,是环保,还是绿色新政?<br>    低碳,是人类可以期待的新的生存方式,还是欧美打压中国的利器?<br>    被称为“拯救人类最后一次机会”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为何因“碳”而沦为一场吵架大会?<br>    《低碳阴谋:中国与欧美的生死之战》本土大众财经第一品牌黑天鹅继《干掉一切对手》、《陈志武说中国经济》之后,再出力作,为你深入挖掘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巨星“碳”背后隐藏的巨大阴谋,全景展示“低碳”潮流下的国际大局。<br>    气候变暖,二氧化碳是罪魁祸首,这个黑锅背了很久,背的值吗?<br>    一向对环保、气候大会不甚感冒的美国,为何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高调起来,且朝一个环保斗士迈进?<br>    欧盟为何如此热衷于“低碳减排”,从中欧盟能捞到什么油水?<br>    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为何对欧美抛出的“碳关税”、“减排”标准甚为敏感和谨慎?<br>    低碳,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br>    碳,真是人类未来的魔障?
展开
作者简介
    勾红洋,四川盐亭县人,现为广东某著名金融机构首席市场分析师、经济师。长期研究宏观经济,为国内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中国GDP核算体系进行过系统修正的第一人,使之能全面反映社会经济的运行情况。在《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发表过大量的研究分析文章,对中国及全球经济有全面的认识。
展开
内容介绍
    《低碳阴谋:中国与欧美的生死之战》主要从“碳关税”和“碳减排”两个方面入手,挖掘出了隐藏在两者背后巨大的阴谋。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借力环保问题企图扼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生存空间,让发展中国家为温室气体排放和此次金融危机买单,继续牵制和盘剥发展中国家,以维持两极世界的格局。《低碳阴谋:中国与欧美的生死之战》深入地触及了隐藏在碳关税、碳排放等国际经济协定背后的阴谋,对欧美积极构筑的“低碳”壁垒给予了深扒,并对碳经济地图、碳贸易、低碳未来图景等一系列国际政治经济动向进行了详尽地解析。<br>    最近举行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被视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但这项事关“人类未来”的会议却演变成了一场吵架大会。针对碳排放问题,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与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展开了更为激烈的争斗,且呈现出白热化的趋势。<br>    《低碳阴谋:中国与欧美的生死之战》读者对象:从事财经、经济管理、国际关系工作或对财经、管理、国际关系感兴趣的人;崇尚低碳生活的人。
展开
精彩书评
    面对哥本哈根会议上欧美与中国之间围绕“低碳减排”的争执,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甚至满含意味地说,“我们进行的讨论时而有戏剧性,时而非常热烈。”<br>    <br>    闹剧结束了,哥本哈根跟巴厘岛一样,没有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倒是低碳,或将成为未来五年的“金矿”。<br>    ——《媒体评2009年中国九大财经事件:哥本哈根气候大会》<br>    <br>    美国要征收“碳关税”,具体一点就是说,麦当娜最新全球巡回演唱会带来了1635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如果征收碳关税的话(假设30美元一吨),其演唱会要缴纳的碳关税就是49050美元(1635吨×30美元)。而周迅为了抵消她在去年飞行149483公里产生的碳排放,约19.5吨,得花6000元买238棵树来弥补这个碳排放。一个中国家庭两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是5.6吨,以前放了就放了,吸了就吸了,以后可要收费了。<br>    ——著名财经学者郎咸平<br>    <br>    对发达国家来说,低碳经济是它的新增长点,例如每一栋楼的取暖系统换一遍,就等于换一套基础设施,这本身就创造需求和创造就业,所以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财政刺激计划、日本的财政刺激计划,百分之五六十都是跟低碳有关系的。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趋势,但同时也要注意一些发达经济体正在用低碳问题制造各种障碍。<br>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
展开
精彩书摘
    戈尔家里令人“难以忽视的真相”<br>    环保最初被提出时,可能仅是出于单纯的意愿,希望通过减少环境污染,来降低人们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使人类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br>    但环保发展至今,已成为政治、经济的一个手段,脱离了原本的轨迹,变成了一场闹剧,一个超级的秀场。政治家、民间组织、研究机构、学者、房产商、银行家轮番粉墨登场,急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事事都和环保、节能挂钩,在环保的大旗下,一切都得靠边站,凡是有任何反对的声音,顷刻间都可能被道德的口水淹没。<br>    一个事实不容忽视:如果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制定过高的环保标准,将意味着很多工厂会被关闭、叫停,将导致更多的人失去工作机会,收入下降,人们陷入贫困,引发更多的社会动荡和灾难。<br>    因此,我们看到最多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绅士淑女们,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发展中国家发号施令,打着各种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利益的口号,但这并不能掩盖他们的傲慢和偏见。<br>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拍了一部名为《难以忽视的真相》的环保纪录片,这部影片让戈尔获得了2007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这部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影片呼吁人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保护脆弱的地球。<br>    但是在戈尔家中也有一个“难以忽视的真相”。在戈尔赢得了一座奥斯卡小金人后的第二天,他老家一个名为田纳西政策研究中心的组织就披露了一个让他尴尬的事实。戈尔家两年中的用电量从平均每月1.62万千瓦时增加到了1.84万千瓦时。这个数字大约是普通美国家庭的15~20倍,普通中国家庭的100倍。<br>    此外,他每个月花在天然气消费上的钱超过了1000美元。这样算下来,戈尔每个月仅在电费和天然气上的开支就接近3万美元。<br>    反观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仍有数亿人根本没有机会用上电。<br>    在刚刚过去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作为主办方的丹麦与澳大利亚等少数发达国家抛出了一个方案,里面明确规定,发展中国家人均碳排放量为每年1.44吨,而发达国家却达到了2.9吨。在西方人眼里,可能只有他们才是地球真正的主人,而其他国家都是配角,西方人眼中永远有双重的标准。<br>    最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牢牢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为了环境保护,他们不愿意作丝毫的让步。<br>    在哥本哈根峰会上,欧盟承诺在2010年至2012年三年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亿美元的援助资金,帮助它们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这一举动被视作在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前两百年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赎罪,但这300亿美元能做什么呢,分配到众多发展中国家手中还有多少,能购买多少套昂贵的新能源设备呢?<br>    西方人的傲慢和冷酷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失败埋下了种子,而这次失败的大会使世界两极分化的格局更加明显,穷国集团和富国集团的冲突将进一步深化。<br>    <br>    “低碳阴谋”逐渐浮出水面<br>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br>    欧美等发达国家企图用温室效应给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戴上了一副沉重的道德枷锁。这有点像台湾的政治人物,凡事都必须标榜自己“爱台湾”,都是为了2300万台湾人民的利益,否则政治人物的一切行动便失去了正义性。但号称“台湾之子”的阿扁却趁“爱台湾”之机不停地A钱。同样,发达国家一方面进行低碳排放的宣传,一方面却又肆无忌惮地排放温室气体。经过不断地宣传与炒作,无辜的“碳”一下变成了邪恶之神,罪大恶极,像远在中国的一只蝴蝶,只要抖动一下它的翅膀,就可以引发阿拉斯加一场飓风,置美国人民于水火之中。<br>    人类的活动,工业化,真是地球上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吗?显然不是。<br>    二氧化碳的增加一定会让地球变暖吗?虽然有众多研究机构的报告都在证实这一点,但从人类历史及科学的实践来看,这并没有在理论上得到科学的证明。<br>    但经过数年来各种宣传机器的反复灌输,将环境污染及资源的枯竭混为一谈,人们已经形成条件反射,稍有风吹草动,便迅速和“碳”挂钩,欲除“碳”而后快。我们必须进行剥离,还原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不能到处贴标签。“碳”仍是原来的“碳”,我们不必过分慌张。而污水排放、酸雨、破坏性的砍伐、浪费等是我们必须长期要进行的斗争。<br>    在极度妖魔化“碳”的背后,我们必须认清发达国家欲借“碳”而封杀发展中国家生存空间的险恶用心。<br>    地球只有一个,资源有限,如果按现有的技术条件,发展中国家也像发达国家一样的生活水平,至少需要三五个地球才能满足我们的胃口。这是发达国家所极端恐惧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将给他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威胁。<br>    2008年世界粮食价格大幅上涨,默克尔——堂堂一国总理居然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印度有3亿人一天开始吃两顿饭,而10亿中国人开始喝牛奶。<br>    在某些西方人的眼中,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根本无权和他们享有一样的消费水平。<br>    如果真是一视同仁,大家同心同德,共同维护地球——我们的家园,我们完全可以对未来有美好的设想。但发达国家根本不愿意承担任何国际责任,他们在“碳排放”中设置双重标准,处处体现了他们的傲慢与自私自利。<br>    “低碳”背后是赤裸裸的国家利益,是国家为生存权利进行的苦苦争斗。<br>    这个时候我们又看到两大阵营的斗争,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又紧紧地走在了一起。<br>     欧盟的如意算盘<br>    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如何才能在国际事务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呢,靠实力说话这条路明显走不通。欧盟手中的底牌只有新能源技术,这才可能成为欧盟复兴的重要手段,寄托了伟大的梦想。<br>    而要让全世界都使用新能源技术,光靠一张嘴肯定是不行的,欧盟必须有制衡的手段。经过欧盟这只巧手的精心编织,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末日恐慌、二氧化碳减排等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之间也有了内在的联系。<br>    要防止全球变暖,避免人类的灭顶之灾,就只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原本只占温室气体一小部分的二氧化碳便成了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所以所有国家都要减排二氧化碳。<br>    而二氧化碳主要是由于使用煤炭、石油等高碳产品所产生的,降低煤炭、石油的使用必然提高新能源的使用,而新能源技术主要在哪里呢,答案当然是欧盟。<br>    当所有国家都用上欧盟的核能、太阳能、风能时,欧盟也实现了它崛起的梦想。<br>    这个过程多么完美。<br>    欧盟那么卖力把自己树立成“碳减排”的领导者,没有利益谁干啊?<br>    “碳减排”遇上中国这个“程咬金”<br>    那么欧盟有逼发展中国家就范的可能吗?<br>    前面已经说到,欧盟明知美国是个难以对付的对手,所以它只有争取发展中国家支持它的减排大计。它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在20世纪90年代初并不显眼,在欧盟眼里可以忽略不计。<br>    二是为了拉拢发展中国家,争取舆论支持,也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等用小恩小惠把众多发展中国家搞定了,再来搞定美国这个庞然大物,最后让全世界所有国家都走上欧盟所主导的碳减排的轨道上来。<br>    只是欧盟未考虑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如此之快,中国居然在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中国这条大鱼居然在欧盟眼皮子底下躲过了欧盟举起的屠刀。<br>    按欧盟原来的计划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是要在2012年后才放到砧板下剁的,但中国这条大鱼实在让欧盟看得眼馋,现在这样养着,还要花费多少饲料呢,从CDM来看,就让中国钻了空子,白白花了很多银子。<br>    而让欧盟感觉到恐怖的是,中国这条鱼看起来似乎不再像19世纪末那样软弱,可以派几万人就让大清王朝签订城下之盟,有翅膀越来越硬的味道,再不下手,可能以后越发难以收拾。<br>    对欧盟来说,时不我待。<br>    欧盟可以因为中国在CDM中受益太多而停止对中国项目的审批,对中国的风力发电釜底抽薪,使这成为欧盟的一张牌。<br>    ……
展开
目录
    前言  藏身碳背后的惊世谎言<br>    哥本哈根的冬天有点冷<br>    太阳能发电,穷人的奢侈品<br>    戈尔家里令人“难以忽视的真相”<br>    “碳阴谋”逐渐浮出水面<br>    碳,勒紧了谁的脖子?<br>    <br>    第一章 碳关税,美国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br>    “碳关税”引来平地一声惊雷<br>    美国的如意算盘<br>    挟“碳”以令天下<br>    如临大敌:中印等国为什么这么敏感?<br>    “碳关税”只是开始<br>    美国有完胜的把握吗?<br>    <br>    第二章  碳减排,喧嚣的哥本哈根魅影重重<br>    ? “气候门”事件冲击哥本哈根<br>    矛头直指克格勃<br>    泄密的“丹麦提案”<br>    艰苦的气候谈判之路<br>    气候谈判背后竟是赤裸裸的国家利益<br>    中国为何在哥本哈根高调起来?<br>    中国成为气候谈判中最大的变数<br>    我们能期待的未来<br>    <br>    第三章  碳黑锅,二氧化碳怎么成了罪魁祸首<br>    杨贵妃吃的荔枝是从哪里来的?<br>    竺可桢解读中国千年气候变化<br>    20世界70年代盛行“地球变冷”<br>    移花接木,“二氧化碳”是怎么被妖魔化的?<br>    气候变暖的道具:北极熊和冰川<br>    揭秘“碳阴谋”的逻辑陷阱<br>    <br>    第四章  碳地图,能源与帝国的兴衰<br>    生命与碳<br>    日不落帝国的哀怨<br>    法德百年博弈:争夺阿尔萨斯和洛林<br>    建立在石油之上的美国世界霸权<br>    碳资源牵动大国命运<br>    上帝是不公平的<br>    既近又远的第四次科技革命<br>    <br>    ◎第五章  碳贸易,世界的天平不断倾斜<br>    失意的底特律<br>    追逐利润:世界范围内的三次产业转移<br>    中国崛起:一个插班生的成长日记<br>    成长的烦恼<br>    中国不满足<br>    从G8到G20,国际格局变革中的中国因素<br>    美元霸权背后的“潜实力”<br>    欧美已经无路可退<br>    <br>    第六章  碳绑架,发达国家高举屠刀<br>    中国风电发展遭遇“生死劫”<br>    老骥伏枥:碳减排与欧盟雄心<br>    伸向发展中国家的套索<br>    处境尴尬的欧盟<br>    欧美合流,绿色生态帝国主义的形成<br>    两大阵营的生死对决<br>    发展中国家能否构建坚固防线?<br>    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br>    不确定的未来<br>    <br>    第七章  低碳,人类最艰难的选择<br>    不算遥远的记忆:2007年广东油荒<br>    不堪回首的三次石油危机<br>    不断增加的汽车与公路赛跑<br>    人类还有其他选择吗?<br>    低碳生活<br>    低碳与城市竞争力<br>    低碳经济,你可以把握的机会<br>    <br>    第八章  碳国策,从低碳走向未来<br>    中国成功应对“十面围攻”<br>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必须做好的准备<br>    发展是中国最重大的主题<br>    中国能源安全<br>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能否丢掉出口这条腿?<br>    中国低碳科技大检阅<br>    没有终点的赛跑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