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犯罪论体系:司法评价犯罪的标准、步骤和方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316429
  • 作      者:
    邵维国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事实与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最先意识到此问题的学者是休谟。他在《人性论》中写道:“在我所遇到的每一个道德学体系中,我一向注意到,作者在一个时期中是照平常的推理方式进行的,确定了上帝的存在,或是对人事作了一番议论;可是突然之间,我却大吃一惊地发现,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题中通常的‘是’与‘不是’等联系词,而是没有一个命题不是由一个‘应该’或一个‘不应该’联系起来的。这个变化虽是不知不觉的,却是有极其重大的关系的。因为这个应该或不应该既然表示一种新的关系或肯定,所以就必须加以论述和说明;同时对于这种似乎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即这个新关系如何能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关系推出来的,也应当举出理由加以说明。不过作者们通常既然不是这样谨慎从事,所以我倒想向读者们建议要留神提防;而且我相信,这样一点点的注意就会推翻一切通俗的道德学体系,并使我们看到。
展开
精彩书摘
  这里探讨的犯罪,是刑法学中的犯罪。它与犯罪学中的犯罪不同:前者直接源于刑法规范,是“规范上的罪”;后者则直接源于社会生活,是“事实上的罪”。对刑法规范中的犯罪的属性、定义及其评价过程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构建犯罪论体系的理论前提。<br>    第一节 犯罪是一种关系属性<br>    正确地界定犯罪到底是一种关系属性还是一种固有属性,对于正确把握犯罪具有直接决定意义。<br>    一、犯罪不是生活行为的固有属性<br>    固有属性是指事物自身固有的、天然的、不以认识主体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内在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结构等因素所决定的。它是事物独具的属性,不是从该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固有属性具有绝对性,即不论该事物是否与他事物产生关系,其固有属性不变。如,质量就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无论就物体自身,还是就其与引力的关系来说,物体都具有质量。<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犯罪只能是价值判断<br>第一节 犯罪是一种关系属性<br>一、犯罪不是生活行为的固有属性<br>二、犯罪只是生活行为的关系属性<br>第二节 犯罪的司法把握<br>一、犯罪不能用认知活动来把握<br>二、犯罪只能用评价活动来把握<br>第三节 犯罪只能是价值判断的意义<br>一、有利于还犯罪的本来面目<br>二、有利于按评价规则构建犯罪论体系<br><br>第二章 刑事违法的价值标准<br>第一节 行为构成要件是刑事违法的具体价值标准<br>一、行为构成要件是源于生活事实的类型<br>二、行为构成要件是赋予法益价值的类型<br>三、行为构成要件是事实类型与价值类型的统<br>四、行为构成要件是刑事违法的具体价值标准<br>第二节 犯罪客体是刑事违法的最高价值标准<br>一、犯罪客体含义<br>二、犯罪客体的内涵是刑法法益<br>三、刑法法益是犯罪概念的核心内容<br>四、刑法法益派生出行为构成要件<br>五、刑法法益对于行为构成要件具有解释功能<br>六、刑法法益的法定性<br><br>第三章 主观恶的价值标准<br>第一节 主观恶含义<br>一、主观恶是伦理规范违反意志<br>二、主观恶与人身危险性的区别<br>第二节 故意、过失要件是主观恶的具体价值标准<br>一、故意要件是事实类型与价值类型的统<br>二、过失要件是事实类型与价值类型的统<br>第三节 伦理规范违反意志是主观恶的最高价值标准<br>一、伦理规范违反意志的含义<br>二、故意要件是伦理规范违反意志的第一类型<br>三、过失要件是伦理规范违反意志的第二类型<br>四、故意要件与过失要件的差别<br><br>第四章 刑事违法判断<br>第一节 行为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br>一、行为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形式判断<br>二、行为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实质判断<br>三、行为构成要件符合性形式判断与实质判断的统<br>第二节 行为构成要件符合性即刑事违法性<br>一、行为构成要件符合性的性质之争<br>二、生活行为符合行为构成要件就刑事违法<br><br>第五章 刑事违法可普遍化判断<br>第一节 道德、法规范可普遍化<br>一、道德、法规范可普遍化的含义、隶属及由来<br>二、道德、法规范可普遍化的根据<br>三、道德、法规范可普遍化的范围<br>第二节 刑事违法可普遍化判断<br>一、刑事违法可普遍化的含义和根据<br>二、刑事违法的例外、种类及根据<br>三、犯罪论体系之“违法性”概念的取消<br>四、刑事违法可普遍化概念之提倡<br>第三节 刑事违法可普遍化判断的独立性<br>一、刑事违法判断与刑事违法可普遍化判断的区别<br>二、刑事违法可普遍化判断独立的意义<br><br>第六章 主观恶及其可普遍化判断<br>第一节 主观恶判断<br>一、故意、过失要件符合性的形式判断<br>二、故意、过失要件符合性的实质判断<br>三、故意、过失要件的关系论<br>第二节 主观恶可普遍化判断<br>一、主观恶可普遍化的含义<br>二、期待可能性的概念、本质和类型<br>三、期待可能性的标准<br>四、犯罪论体系之“有责性”概念的取消<br><br>第七章 司法评价犯罪的方法<br>第一节 司法评价犯罪的总方法<br>一、明确评价犯罪的价值标准<br>二、先客观评价后主观评价<br>三、先形式判断后实质判断<br>四、先入罪判断后出罪判断<br>五、先第一层次价值判断后第二层次价值判断<br>第二节 司法评价犯罪的具体方法<br>一、将生活行为的客观、主观方面分别与对应价值标准相比较<br>二、司法评价犯罪必须分步骤、按顺序、循过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