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身危险性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811318
  • 作      者:
    陈伟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陈伟,1978年6月出生,湖北宜昌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师,法学博士,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助理,重庆大学法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分别于2002年、2006年、2009年获得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刑法学与比较刑法学、刑罚学研究,现已在《法商研究》、《刑事法评论》、《刑法论丛》、《青年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人民检察》、《青少年犯罪问题》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全书共分六章,主要介绍了人身危险性的源起与现状,人身危险性的概念辨析,人身危险性的实体内容与实质厘定,人身危险性多元层面的透视,人身危险性的功能发挥等有关方面的知识。
展开
目录
序<br>引言<br>第一章 人身危险性的考察:源起与现状<br>第一节 人身危险性的历史追溯<br>第二节 人身危险性承受的阻力<br>一、功利与公正价值的非一致性<br>二、人身危险性与社会危害性的碰撞<br>三、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非两全性<br>四、人身危险性自身的非规范性<br>五、人身危险性技术操作上的困难<br>第三节 人身危险性的现实命运:一个不能忽视的命题<br>一、犯罪率上升的社会现实需要人身危险性理论<br>二、犯罪原因的逐渐深化显现人身危险性理论的重要性<br>三、风险社会的“风险性”给人身危险性以有力扶持<br>四、刑事政策刑法化赋予人身危险性理论以政策支持<br>五、社会防卫论为人身危险性理论提供了栖居场所<br>六、目的刑理论直接促成人身危险性理论的壮大<br>第二章 人身危险性的概念辨析<br>第一节 人身危险性及其相关概念界说<br>一、“危险性”的基本内涵<br>二、罪过、主观恶性、犯罪人格的界限厘清<br>三、人身危险性的概念界说<br>第二节 人身危险性概念的重新界定<br>一、人身危险性与社会危害性<br>二、人身危险性与“(人的)社会危险性”<br>第三章 人身危险性的实体内容与实质厘定<br>第一节 人身危险性的实体内容是行为人的主体人格<br>一、人身危险性以行为人的人格作为实体内容<br>二、人身危险性具有人格的稳定性、动态性特征<br>三、人身危险性是行为人主体人格的自我呈现<br>第二节 人身危险性是质与量二维向度的整合<br>第三节 人身危险性的实质是行为人对规范的现实态度<br>一、人身危险性与行为无价值具有内在的亲和性<br>二、人身危险性是行为人与规范性要求之间的对立<br>三、人身危险性的实质是敌视、蔑视、漠视、轻视规范的现实态度<br>第四章 人身危险性多元层面的透视<br>第一节 人格刑法学主导下的人身危险性<br>第二节 刑罚目的理论对人身危险性的方向指导性<br>第三节 人身危险性与刑法基本原则<br>一、人身危险性与罪刑法定原则<br>二、人身危险性与罪刑相适应原则<br>三、人身危险性与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br>第四节 人身危险性与教育刑<br>第五节 人身危险性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br>第六节 人身危险性与保安处分<br>第七节 人身危险性与公众认同<br>第八节 人身危险性与道德人律<br>第五章 人身危险性的功能发挥<br>第一节 人身危险性与定罪<br>一、人身危险性的定罪功能之争及其评析<br>二、人身危险性在我国定罪中的地位归属<br>三、人身危险性对出入罪的调节<br>第二节 人身危险性与量刑<br>一、人身危险性与量刑个别化<br>二、人身危险性是量刑的根据之<br>三、人身危险性在量刑中的现实效用<br>四、人身危险性作为量刑根据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br>第三节 人身危险性与行刑<br>一、人身危险性与罪犯处遇的分类<br>二、人身危险性与行刑个别化<br>三、人身危险性与行刑处遇措施的运用<br>第六章 人身危险性评估的理论界说<br>第一节 界说之一:人身危险性需否评估<br>一、“不证自明说”的结论得出与理性判断不具同一性<br>二、司法资源的节约不是否定评估的实质理由<br>三、“不证自明说”将把人身危险性引向歧途<br>第二节 界说之二:人身危险性能否评估<br>一、反方观点的陈述及其理由<br>二、正方观点的陈述及其理由<br>三、评述与回应<br>第三节 界说之三:人身危险性如何评估<br>一、方法设立:统计分析为主,量表测量为辅<br>二、宏观架构:人身危险性评估的框架设定<br>三、微观创设:具体评估参数的设立<br>四、机构保障:技术层面的支撑<br>五、关于评估的一点感想<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