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德国政治教育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87672
  • 作      者:
    傅安洲,阮一帆,彭涛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德国政治教育研究》一书正是傅安洲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德国政治教育及其对当代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借鉴价值研究”的最终成果,全书共七章,26万多字。这一成果填补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空白,其特色和优点十分显著。
    德意志民族在历史上一方面为世界文明做出过杰出贡献,另一方面又曾多次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但他们和日本不同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较为彻底地清算了纳粹统治的黑暗历史,深刻吸取了惨痛教训。究竟是什么原因?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作过深入研究,但从内因方面的研究还存在薄弱环节。以傅安洲为首的学术团队瞄准了这一薄弱环节,关注和系统研究德国如何通过构建国家政治教育体系来促进政治文化转型,从而必然地实现了内部的深刻变化。这样的研究无疑是重大的理论前沿课题。
展开
精彩书摘
    外部环境并不会必然地带来内部的深刻变化,要实现这一变化尚需一些力量的推动和作用。我们所要关注和研究的是产生这一变化的政治文化因素,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政治文化(民众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权力的认知、情感、认同)经历了怎样的变迁,重点关注和研究统治集团是如何通过构建其国家政治教育体系,促进政治文化的变迁和转型的,从而展示德国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揭示其本质属性和功能作用。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文化和具有民主思想、政治参与能力的公民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和民主国家的重要前提,政治体系和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根本上源自民众的承认、认同和支持。当代德国政治教育作为统治集团政治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式,是旨在促进公民政治认同,确立和巩固政治权力合法性的“意识形态性资源”,其功能在于形成民众政治认同的理性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政治教育以《基本法》的基本价值为依据,紧紧围绕着“确立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强化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提高公民的政治宽容意识”,在促进民众对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政治权力和政治体制的“集体认同”,从而使政治体系取得“合法性”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也正是基于特殊的国情和民主政治体制建立发展的曲折历程,基于政治教育在改变、传承、创造政治文化的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议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政治教育,逐步构建了具有德国特色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有典型意义的理论与实践体系。通过研究德国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发展与功能作用,揭示其本质和特点,对于我们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规律的认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思想和经验,具有特别的价值。
展开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封建君主专制时期的“国民教育”
第一节 威廉二世之前的“臣民教育”
第二节 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政治教育思想
一、威廉二世的国民教育思想
二、对威廉二世国民教育思想的评价
第三节 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国民教育实践
一、学校国民教育的实践
二、社会性政治教育
第四节 德意志第二帝国国民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历史影响
一、德意志第二帝国国民教育的基本特点
二、德意志第二帝国国民教育的历史影响

第二章 魏玛共和国的“基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
第一节 魏玛共和国政治教育的历史背景
一、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局势
二、魏玛共和国的经济形势
三、魏玛共和国的文化环境
第二节 魏玛共和国的政治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一、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主要政治教育思想
二、魏玛共和国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第三节 魏玛共和国的学校政治教育实践
第四节 魏玛共和国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失败的原因分析
一、魏玛共和国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
二、魏玛共和国政治教育失败的原因分析
三、小结

第三章 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政治教化”
第一节 德意志第三帝国政治教育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思想理论渊源
一、德意志第三帝国政治教育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德意志第三帝国政治教育的思想理论渊源
第二节 德意志第三帝国政治教育基本理论
一、基于纳粹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基于“种族纯洁”和侵略战争为目标的政治诉求
三、基于理论基础和政治目标的教育设计
第三节 德意志第三帝国政治教育实践体系
一、学校教育的政治教化
二、社会组织的政治塑造
三、大众传播媒体的政治灌输
四、符号及象征的政治渲染
第四节 德意志第三帝国政治教育与政治文化
一、德意志第三帝国政治文化及其特征
二、第三帝国政治教育对纳粹政治文化的作用
第五节 德意志第三帝国政治教育基本特征及其历史影响
一、第三帝国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二、第三帝国政治教育的历史影响

第四章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主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政治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
一、社会历史背景与政治教育面临的任务
二、政治教育体系的初步创立
三、小结
第二节 20世纪60、70年代政治教育体系的发展
一、社会历史背景与政治教育面临的任务
二、政治教育体系的发展
三、小结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以后政治教育体系的确立和完善
一、社会历史背景与政治教育面临的任务
二、政治教育体系的确立和完善
三、小结

第五章 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的思想渊源与基本理论
第一节 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德国古典修养观
二、德国早期资产阶级公民教育思想
三、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思想
第二节 德国政治教育概念辨析
一、对德国Politische Bildung之“Politische”的辨析
二、对德国Politische Bildung之“Bildung”的辨析
三、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的内涵
第三节 政治修养理论
一、政治修养理论的人本思想
二、政治修养理论的主体性思想
三、政治修养理论的价值论思想
四、政治修养理论的方法论思想
第四节 政治认知一参与理论
一、政治认知的内涵和要求
二、政治认同的内涵和要求
三、政治参与的内涵和要求
四、政治认知一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五节 政治社会化理论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二、德国政治社会化理论形成的背景
三、德国政治社会化理论的主要思想观点
四、德国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政治社会化理论在政治教育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第六章 政治教育与德国政治文化的变迁
第一节 政治教育在政治文化变迁中的作用
一、政治文化与政治文化变迁
二、政治教育对政治文化的作用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政治文化的变迁
一、德意志的传统政治文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政治文化变迁的历史条件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政治文化的变迁
第三节 政治教育与德国政治文化的变迁
一、“精英政治”到“民主政治”的转变
二、当代德国政治文化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第七章 德国政治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第一节 认识层面的启示
一、政治教育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及其执政党的政治优势
二、西方国家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解决政治认同进而解决“政治合法性”问题
三、政治教育应树立终身化理念,使之贯穿公民的一生
四、政治教育是国家政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政治教育应致力于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六、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实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第二节 理论层面的启示:亟待建立一门相对独立的政治教育学
一、建立一门相对独立的政治教育学的必要性
二、建立一门相对独立的政治教育学的可行性
第三节 操作层面的借鉴
一、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建设
二、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