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1840-1949百年生活巨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415039
  • 作      者:
    陈明远编著
  • 出 版 社 :
    文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陈明远主要著作有1980年《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1982年《语言学和现代科学》;1983-1986年《中国话听力》(英文,共4册);1984年《北京的生活》(英文);1985年《地下诗草》;1986年《在中国旅行》(英文);1988年《劫后诗存》;1990年《溯游而上》;1992年《无价的爱情》《新潮》;1993年《中国姓氏大全辞典》;1995年《认祖归宗——百家姓研究》;1998年《忘年交》;2000年《文化人与钱》;2003年《假如鲁迅活着》;2005年《文化人的经济生活》;2006年《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2007年《何以为生》;2008年《历史的见证》;2009年《温饱及小康》。
展开
内容介绍
    从长衫马褂到西装旗袍,从满汉大席到西餐洋酒,从四合院、石库门到公寓、花园,从马车、黄包车到汽车、火车;1840—1949这百多年间,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等生活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超过了以往一千年。这些变化存在于历史细节中,是人与物的印象、话语、场景、画面……虽然它们有的已经被时间长流冲淡、化解、涤荡而消逝了,但多少年之后仍然能够以适当的形态在后人心目中、在历史记忆中长存、凸现,栩栩如生,并且引起持久的,新颖的关注。
展开
精彩书摘
    清朝汉族“男降女不降”的服装17世纪满清人关后,强制汉民“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改变了汉族的服装习惯。鲁迅先生说:“对我最初的提醒了满汉的界限的不是书,是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的头,这才种定了的,到我们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了血史。”清朝转战烧杀37载,方才初步平定中国;短短30余年间,使中国人口从明天启三年(1623年)的5165万,减至顺治十七年(1660年)的1908万,净减近三分之二。整个中国“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
    前清时期,被征服的汉族男子均按照满族习俗剃发蓄辫,一袭长袍马褂。汉族人民告别明代衣冠,换上满族服装,在当时感受了多少奇耻大辱!这在名剧《桃花扇》中,有深刻的表现:江南才子侯方域剃发蓄辫、换上满族服装后,李香君不堪其辱,愤而自杀。清代,文人墨客,平时则仍然穿着明代遗留的长衫。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穷困潦倒、难以为生,还舍不得脱下补丁摞补丁的长衫,原因就在于长衫代表着高雅,代表着文化。
    张爱玲在《更衣记》一文中指出:清朝二百多年的统治下,我国女子竞没有什么时装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清朝开国的时候,因为“男降女不降”,女子的服装还保留着显著的明代遗风。从17世纪中叶直到19世纪末,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四平八稳,没有多少变化。新军的西式军装和辫子清末,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新建陆军官兵身披武装带、肩缀军衔,脑后却拖着一条辫子,有些滑稽。
    1903年,中国派往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留学生李书城(1881-1965年)曾感慨:“各省练军已一律改从西式,惟辫子留存。”同一年,《湖北学生界》刊物与上海出版的《黄帝魂》,在专门辑录晚清报刊有关反清的革命论著中,有一篇《论发辫原因》,痛诋剃发留辫的人是“拖尾奴才”,甚至发出“痛变法而未变发”的喟叹。1911年,清宣统三年,皇帝发出谕旨,允许“自由剪发”,这一“自由”对于剪辫来说,还是非常暧昧。
展开
目录
前言
细节——重要的存在方式/1
衣食住行的空前进化/1
生活状况巨变的实录/2
细节的存在方式/3

第一编 百年服装大展现——从服装潮流看时代变迁/1
清末到民初的服装突变/1清朝汉族“男降女不降”的服装/新军的西式军装和辫子/上海最早的西装店/清代末年女子服饰/“剪辫易服”,皇权的丧钟/新的服装观念/1912年的《服制条约》
民国时期男子服装创新/7
学生装/蓝布长衫——20世纪初的流行服装/西服革履/民国初年学生鞋袜的价格/20年代中期的西服/北京的帽装、皮货/丁玲替胡也频缝制新棉袍/廖沫沙初到上海典当长衫/20世纪前期上海居民的穿着/20-30年代上海的皮鞋价格/“穿在上海”
民国时期妇女服装创新/13
宋庆龄服装母仪天下/文明新装/旗袍初兴的原因——男女平权/鸿翔时装店与影星胡蝶、阮玲玉/旗袍的发展——展示曲线美/云裳时装公司;领新潮流/旗袍体现出时代精神/宋美龄的衣着以旗袍为主/连衣裙/皮衣/女子发饰/30年代上海女士春装的估价/30-40年代的上海女子时装/绿屋夫人(Madanl Greenhc)use)/朋街(Bond Street)
制服——“中山装”/25
中山装的产生/中山装的命名和定型/中山装的发展
新式文化人的服装特色/27
北方文化人——清华北大师生的衣着/南方文化人——交大的制服/民国时期上海文化人的穿着/婚纱摄影与洋式婚礼/新式文化人的结婚礼服
抗战时期的服装/33
夹克(茄克或甲克)衫/抗战时期大学生的服装/抗战时期教授的服装/40年代一般公务员和教师的服装费用/抗战胜利后的服饰
许地山和张爱玲的服装研究/35
许地山的独创工作/张爱玲《更衣记》
延安根据地的服装/36
灰布军装/《野百合花》提到的“衣分三色”/干部服、“列宁装”

第二编 百年饮食的中国特色
——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饮食文化/39
清朝饮食的发展/39
皇帝、太后的餐饮/清官宴席的价格/“满汉席”/“烧烤席”的俗称:满汉大席
观察世风民情的窗口/44
清末世风腐败、摆谱斗富/北京老字号——八大楼/民国初年不再有“满汉席”之说
清末民初老北京的餐饮/49
北京同文馆的一顿便饭/民国初年的记载/天津卫的吃喝/北京、天津食品的价格/谭家菜的由来——“转转会”/谭家菜的特点/谭家菜的名贵品种/士大夫食文化/底层居民的饮食/烂肉面的价钱/中等人家的饮食/北京回民的饮食业
清末民初老上海的餐饮/60
20世纪初年上海的酒馆/华式菜单/华式菜馆/绍兴老酒店/上海的茶楼/20世纪初年上海的熟食和点心/20年代上海一个成年人的伙食消费/上海日常食品的物价
西餐传入我国/73
上海的西餐馆/上海市西餐的价目/洋人的饭店/独具风味的俄式餐饮/白俄舞女与酒吧女郎/北京的西餐(番菜)/大地西餐厅/西餐对于我国传统饮食的影响抗战之前北方的餐饮/8320年代末,北平生活费用较低/20年代北大学生的伙食/20年代的北平家庭食品/30年代北平的餐费/30年代北平一般生活费/上海旅游者眼中的北平生活/北平最底层的一日三餐/铜圆1大枚的街头小吃/清真馆的烧羊肉/串街叫卖的“熏鱼儿”/黄酒馆/“大酒缸”/秋蟹/春饼/奶茶铺/茶座小吃/窝头和贴饼子
抗战之前南方的餐饮/97
“四大风味”和“八大菜系”逐步形成/20年代上海的饮食业/30年代上海一个成年人的伙食消费/30年代上海食品的价格/上海最底层的一日三餐/红白喜事——南方乡村丧礼
抗日战争时期的苦难/101
北平沦陷初期的生活/最艰难的岁月/抗战后期水深火热/大后方——云贵川一带的伙食/西南联大学生何兆武的回忆/抗战时期公务员食品消费量/上海沦陷时期的伙食/苦中作乐的文化人聚餐

第三编 百年老房和新楼
——四合院、石库门和万国建筑博览会/109
北方的四合院/110
普通的小四合院/中等人家四合院/大宅门/陈存仁对于北平建筑的印象
清代京师会馆/112
南海会馆——康有为故居/湖广会馆——孙中山行迹/绍兴县馆——鲁迅在北京的最早住处/晋江会馆——林海音故居
北京现存的王府四合院/116
恭亲王府/醇亲王府/雍亲王府/庆新王府 /淳亲王府/孚郡王府/循郡王府/和敬公主府/寿恩公主府/睿亲王府/北京王府文物的现状危急/内城的历史遗憾上海的石库门里弄/121
贫富悬殊/上海旧时的房租/从整幢租赁到拆零转租/弄堂是上海的内脏/石库门的特殊结构/石库门里弄——尚贤坊(1921一1924年)/石库门里弄——四明村(1912-1928年)/亭子间/弄堂的“上只角”、“下只角”
洋房和高层建筑/129
……

第四编 百年城镇交通发展
附录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各地银圆购买力
后记 永久的追念
校订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