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晚清政治革命新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18086
  • 作      者:
    郭世佑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郭世佑,1957年8月生,湖南益阳市人,历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学科法律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曾任浙江大学中国近代史博士点负责人,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历史学科专家组召集人之一,日本中央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山东大学等校兼职博士生导师。
  主攻中国近代史,兼及中国法律史、中国现代化等领域。代表作有《晚清政治革命新论》(专著)、《史源法流》(学术札记)、《辛亥革命阶级基础再认识》(论文,载《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1992年第3期;英文版,1994年夏季卷)、《庚子勤王运动期间梁、孙关系真相》(论文,载《历史研究》,1998年第5期)。主编“法大人札记丛书”、“湘籍学者丛书”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晚清政治革命新论(增订版)》以政治革命为视角,重新探究辛亥革命的内涵、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革命性质等重大问题,力求透过错综复杂的晚清政治风云,把握近代政治革命的真实场景,而不是局限于孙中山等人的活动来论述近代政治革命与辛亥革命,也不以简单的历史结果来推导复杂的历史过程。作者既充分注意到暴力方式的重要作用,又不把“革命”仅仅等同于暴力,而是以审慎的态度,以世界近代历史为重要参照,将梁启超、张謇等真诚的君主立宪论者的言行也作为政治革命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反革命派”来考察,由此所展示的历史画面就不是线形的与褊狭的,而是立体的和完整的。
  《晚清政治革命新论》既立足于历史事实本身,注重某些资料的考据,也看重“革命”、“革命派”、“资产阶级”等基本概念的确定性与一致性;既不囿于某些传统的论点,也不为尊者讳,对许多自相矛盾的定论与思维方式提出挑战,以洗练清新的文字展示史实与逻辑的力量。
展开
精彩书评
  辛亥革命史研究早已具备比较完整和成熟的学科形态,在此基础上撰著突破性的学术著作,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但浙江大学郭世佑教授的新著《晚清政治革命新论》堪称是近年来令人耳目一新的力作。该书独辟蹊径,以基础理论突破和史料考证为前提,敢于对学术界早已视为通说定论的一些认识发起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新论。
  ……
  《新论》对晚清政治革命研究的突出贡献,则正是在于它超越了近年来学术界对立宪派功过是非曲直等具体问题的纠缠,从宏观角度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立宪派和以梁启超、张謇为代表的君主立宪派统统纳入晚清政治革命的大体系中加以考察,构筑了晚清政治革命研究的新体系。
  ——《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
  本书批判了以往“贫穷→革命”的论调,从独特的角度展开了一段清朝末期的政治历史,受到了高度的好评。
  ——日本广岛大学“东洋史学资料阅读讲解IV”
展开
精彩书摘
  早在1981年,当海内外辛亥革命史专家云集武昌起义之故址时,有的学者就开始感到这一课题已经研究得差不多了。10年之后,当学者们故地重游,有近20本同类著述一一送到他们手中时,大家最容易做到的似乎也不是对“研究得差不多了”之类固有认识的反省和顿悟,反而恰恰是对这一既定认识的强化和强调,进而形成某种刻板印象。在1991年武昌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期间,与会学者尤其不难听到同类的感叹。
  应该说,学科的研究起点很高,并不等于说学科本身就研究得差不多了,辛亥革命史研究尤其如此。站在前辈师长的研究基础上,也许不难感觉到:
  第一,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史学主体之于史学客体的认识和阐释将不会终结,如同人类之于真理的认识和阐释不会终结一样。
  第二,历史同现实生活一样,总是错综复杂的,处于社会转型期的20世纪第一个10年的历史进程尤其如此。许多前辈学者以以孙中山为首的反清志士的言行为主轴来研究辛亥革命,已做了大量工作,成就显著,至于从近代社会史、文化史、中西关系史、清末政局等角度来研究辛亥革命的工作还方兴未艾,还不是呜金收兵的时候。
  第三,由于以往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或多或少地偏重于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立宪者的暴力反清活动,把君主立宪者推向辛亥革命的对立面,垂青于武器的批判而不适当地冷落了批判的武器,唯恐让梁启超及其追随者分享历史的荣光,因而,研究视野显得不够宽阔,对辛亥革命历史内涵的理解也显得有失片面。
  平心而论,尽管孙中IJJ等人当年对于暴力反满强调甚多,而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才是辛亥革命有别于以往形形色色的“汤武革命”(包括太平天国的产生)的关键所在。然而,无论是民主共和方案,还是君主立宪方案,都曾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前辈尝试过并且分别获得成功的革命方案。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太平天国:旧式“汤武革命”而非近代政治革命
一、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与太平天国领导者的个人缺陷
二、从“江永女书”看江永劳动妇女响应太平天国起义者的真实态度
三、动态的历史过程与辩证的历史分析

第二章 逼出来的“新政”:政治革命的一个背景
一、19世纪国家振兴良机的丧失
二、“无形之瓜分”
三、“新政”的开端
四、新气象与新问题

第三章 来自“中等社会”的奔走呼号
一、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
二、1903年的留日学生与1905年的中国同盟会
三、关于政治革命的笔战真相

第四章 “新政”的深化与危机
一、软硬夹击中的承诺
二、预备立宪面面观
三、“新政”补议

第五章 武昌起义与政治革命的转机
一、同盟会的组织分裂与中部总会
二、刘复基——一个被遗忘的武昌起义主要筹划者
三、鄂湘之别:静候黎元洪与速杀黄忠浩
四、反满大合唱与政治革命的契机
五、共时性的“三角戏”

第六章 评说与沉思
一、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
二、阶级基础:一个斯芬克斯之谜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与历史结局
四、“规律”及其他参考书目举要
附录一 中国近代史研究需要理论的突破
附录二 毛泽东的近代史论刍议
附录三 筹划庚子勤王运动期间梁、孙关系真相
附录四 郭世佑论著代表作要目(1981-2008)
后记
增订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