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543203
  • 作      者:
    郭德宏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从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已经100多年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逐步地将它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所谓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多次的曲折。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由于中国缺乏接受它的社会条件,它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直到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它才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
展开
精彩书摘
  1899年,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再度提及马克思及其学说。在此之前,《万国公报》即以相当大的篇幅,介绍过风靡欧美的社会主义学说。在1899年2月至5月的《万国公报》第121至124期上,连载了根据英国社会哲学家企德(又译作颉德)撰著的《社会的进化》前四章改编而成的《大同学》这篇重要著述。此文由李提摩太节译改编,中国人蔡尔康撰文。同年5月,又将《社会的进化》全书十章整体译出,仍以《大同学》为名出版发行了单行本,印数达2000册。
  1899年2月出版的《万国公报》第121期所刊载的《大同学》第一章《今世景象》,简要介绍了马克思及其学说。文中写道:“其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马克思之言日: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罩五洲,实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君侪若不早为之所,任其蔓延日广,诚恐遍地球之财币,必将尽人其手。然万一到此时势,当即系富家权尽之时。何也?穷黎既至其时,实已计无复之,不得不出其自有之权,用以安民而救世。”
  1899年4月《万国公报》第123期所刊载的《大同学》第三章《相争相进之理》,不仅再次提到马克思,而且提及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理论。文中说:“今世之争,恐将有更甚于古者,此非凭空揣测之词也。试稽近代学派,有讲求安民新学之一家,如德国之马客偬,主于资本者也。”这里所讲的“安民新学”,即社会主义。“主于资本者”,即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理论。
  稍后出版的《大同学》单行本第八章《今世养民策》中说:“德国讲求养民学者,有名人焉。一日马克思。一日恩格斯。”并说:“恩格斯有言,贫民联合以制富人,是人之能自别禽兽,而不任人簸弄也。且从今以后,使富家不得不以人类待之也。民之贫者,富家不得再制其死命也。”书中称赞说:“此言也,讲目下之情形,实属不刊之名论。”
  不言而喻,《大同学》的原著者及其改变者的本意,并非为了宣传马克思及其学说,目的只是告诫人们,社会弊端最终要靠宗教的力量才能得以剪除,而且这种介绍是相当混乱和不够准确的。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萌芽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一 马克思主义的最早传入
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一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二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三 围绕马克思主义的论争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运用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萌芽
一 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二 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初步探索
三 对错误及敌对理论的批判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四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一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二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形成
三 白区斗争理论的产生

第五章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
一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
二 抗日战争战略策略的制定
三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第六章 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
一 延安整风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广泛开展
二 党的建设等理论的丰富发展
三 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第七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一 关于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二 军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三 政策与策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八章 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和文艺领域的成功运用及丰硕成果
一 哲学领域的运用及成果
二 社会科学领域的运用及成果
三 文艺领域的运用及成果

第三编 毛泽东思想在建国后的继续发展
第九章 关于建立新中国巩固新政权的理论
一 以人民民主专政为主要内容的建国理论
二 思想文化工作的指导方针与马克思主义的普及

第十章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一 向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的新变化
二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
三 对农业及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

第十一章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中共八大前后探索的积极成果
二 1957年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第十二章 在“文化大革命”中党和人民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努力
一 毛泽东探索中的迷误及在某些问题上的理论贡献
二 党和人民在特殊条件下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努力

第十三章 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和文艺领域的发展及挫折
一 哲学领域的发展及挫折
二 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及挫折
三 文艺领域的发展及挫折

第四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第十四章 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和初步形成
一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邓小平理论的产生
三 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第十五章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
一 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
四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
五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新思考

第十六章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一 对邓小平理论的概括和阐发
二 对邓小平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三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第十七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丰富发展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和指导地位的确立

第十八章 从科学发展观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若干重大战略思想
四 中共十七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总结

第十九章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和文艺领域的发展
一 哲学领域的发展及丰硕成果
二 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及丰硕成果
三 文艺领域的发展及丰硕成果
结束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