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公共生活的发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40312911
  • 作      者:
    张康之??张乾友著
  • 出 版 社 :
    高等敎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张康之,男,1957年生人,江苏铜山县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20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或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出版著作及教材有《总体性与乌托邦》、《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社会治理的历史叙事》、《一般管理学原理》、《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导论》、《公共管理伦理学》、《行政伦理学》、《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任务型组织研究》、《论伦理精神》等10余部,发表文章40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公共生活的发生》是一部考察近代国家生成之历史过程的著作。近代国家的生成是一段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对其作深入研究,会对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运动有启发意义。《公共生活的发生》努力把握思想家们对社会转型中的每一个基本问题以及每一个重要社会现象的解释和建构逻辑,旨在寻求对正在走进的后工业社会进行社会规划和制度设计的一股性办法和思维路向。《公共生活的发生》在公共生活的论题下考察民主制度、法治国家以及管理型社会治理方式的形成和演进,揭示市民社会对于公共生活的影响,分析市民社会的异化以及公共生活的形式化所包含走向未来的可能性,试图在“新市民社会”兴起的现实条件下去构想公共生活健全的方案。《公共生活的发生》可以用于政治学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也可以作为政治学学术研究的参考书。
展开
精彩书摘
    因而,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历史结果:在中世纪的等级制度下,“凡是法律不能确定其主人的人,法律必须以自由人对待之。因此出现这样的情况:必须把商人看作是一直享有自由的人,尽管他们之中许多人或许是农奴的儿子。由于离开了乡土,他们事实上自行获得了解放。在一个人民依附于土地、每人隶属于一个领主的社会组织中,他们周游各地,不属于任何人,显得与众不同。他们并不要求自由,自由却给予了他们,因为不可能证明他们不曾享有自由。可以说他们依惯例和时效而获得了自由。简言之,正如农业文明使农民成为通常处于奴隶地位的人一样,商业使商人成为通常享有自由身份的人。从此以往,他们只服从政府的审判权,而不服从领主和领地的审判权”。由此可见,商人实际上钻进了中世纪法律体系与权力结构的缝隙之中,并成了这个缝隙之中的“自由人”。<br>    随着商业和商人的出现,一个全新的市民阶级也开始崭露头角。当然,市民并不一定就是商人,但在最初,市民确实就是那些与商业活动有着直接联系的人。就市民的概念而言,除了商人以外,还包括那些从事商品的装卸与运输、生产一切经商所需用品,以及满足所有这些人日常生活需要的手艺人。城市最初可以通过原先那些作为仆役和工匠的人来提供这些商业活动所需要的人员,但是,随着商业与城市规模的扩大,这类人员就只能来自于城外了,即从农村获取。与商人不同的是,这些主要来自附近农村的人并不天然地是自由人,因为他们随时都可能被领主认出并带回领地。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城市的发展,于是,为了保证城市劳动力的充盈,在很多地方开始出现了这样的现象:移居到城市里的人在一定期限(通常是一年又一天)之后就可以不再受其领主权力的限制,从而成为“自由市民”。事实上,“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一著名谚语就是从这一事实中衍生出来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城市与农村争夺“人力资源”的过程,城市用自由赢得了更多的人力资源。<br>    城市使其市民拥有自由,同时,市民的人身自由也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有了自由,市民才可以开展更多的活动,进而争取更多的自由。这也正是皮雷纳所看到的:“他们所要求的首先是人身的自由,这保证商人或工匠可以来往和居住于他们所愿意的地方,并且可以使他们自己和孩子的人身摆脱对领主权力的依附。其次他们要求赐予一个特别法庭,这样他们就可以一举摆脱他们所属的审判管辖区的繁复以及旧法律的形式主义的程序给他们的社会和经济活动造成的麻烦。再次他们要求在城市中建立治安,即制定一部刑法以保证安全。再次他们要求废除与从事商业和工业以及占有和获得土地最不相容的那些捐税。最后他们要求相当广泛的政治自治和地方自治。”①历史证明,市民的这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了实现。除了“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一成果之外,商人和城市还在原有的法律体系之外创造出了专门适用于自己的商法与城市法。这样一来,市民“看来不仅是自由人而且是享有特权的人。像教士和贵族一样,他们享有特别法,摆脱了仍然压在农民身上的领地权力和领主权力”④。在中世纪,有了适用于自己的法律就等于是确认了自己的身份。而且,由于这种法律在很大程度上修正了原有的法律体系,豁免了原有法律的规定,从而在事实上使市民从原有的法律规定中解放出来,并拥有了异于原来身份等级体系下的身份,或者说,市民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自由的身份”。市民有了自己的身份,因而成了中世纪各种身份之外的一种新的身份。这种新的身份把市民们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得到承认了的群体或阶层。在此意义上,在他们的市民身份所划定的范围之内,就产生了一个社会。这就是市民社会的原初形态。 <br>    ……
展开
目录
导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共生活<br>一、从神权国家到绝对国家<br>二、两种国家形式的较量<br>三、公共生活的发生<br>四、公共生活的异化<br>第一章 市民社会及其国家<br>第一节 城市、市民社会与近代国家的产生<br>一、城市是自由的发源地<br>二、城市的衰落与市民社会的兴起<br>三、近代国家的生成过程<br>第二节 基于市民社会的国家理论<br>一、历史上的市民和市民社会<br>二、市民社会与国家的统<br>三、从黑格尔到马克思<br>第三节 “市民社会”与“公民国家”<br>一、市民及其社会<br>二、公民及其国家<br>三、国家与社会的分离<br><br>第二章 市民社会发展中的治理变革<br>第一节 对市民社会的解读<br>一、不道德的社会<br>二、“看不见的手<br>三、辩证法的理解<br>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意见表达<br>一、从权力分享到意见表达<br>二、边缘性意见表达的兴起<br>三、结构化的意见表达<br>第三节 与市民社会相伴的治理变革<br>一、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br>二、国家对市民社会的入侵<br>三、新市民社会的兴起<br><br>第三章 国家演进中的政治发展<br>第一节 近代国家演进的逻辑<br>一、主权国家的生成过程<br>二、主权国家向法治国家的演进<br>三、法治国家在治理上的困难<br>第二节 法治国家中的权治<br>一、权力行使方式的转变<br>二、权力作用领域的改变<br>三、重新审视法治国家<br>第三节 谋求社会治理的合理性与合法性<br>一、合理性与合法性问题的提出<br>二、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理论建构<br>三、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危机”<br>第四节 趋向于公共性的近代政治发展<br>一、从封闭到开放的政治<br>二、开放性中的公开性<br>三、获得公开性的艰难历程<br>四、政治的普遍性与行政的公共性<br><br>第四章 共同体演进中的公共生活<br>第一节 对共同体演进的历史考察<br>一、作为一个研究视角的共同体概念<br>二、从家元共同体向族阈共同体的演化<br>三、族阈共同体的基本构图与走向<br>第二节 从共同生活到公共生活<br>一、古代社会的共同生活<br>二、现代社会的公共生活<br>三、公共生活的衰落<br>第三节 公共生活发生的路径<br>一、家庭:领域分化前的社会单元<br>二、从家庭走向公共生活<br>三、乌托邦:对现实的否定陈述<br>四、生成时期的公共生活<br><br>第五章 理解公共生活<br>第一节 公共利益发生的历史<br>一、统治型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共同利益<br>二、国家治理条件下公共利益的发生<br>三、审视法治国家中的公共利益<br>第二节 从言说与行动看公共生活<br>一、作为人的规定的言说与行动<br>二、不同生活类型中的言说与行动<br>三、走不出公共生活困境的言说与行动<br>第三节 城邦生活不是公共生活<br>一、被理想化了的城邦生活<br>二、城邦生活是一种共同生活<br>三、城邦生活的自主性<br><br>第六章 自由与民主的追求<br>第一节 人类追求自由的思想轨迹<br>一、受困于必然世界的历史<br>二、走出必然世界的努力<br>三、自由世界的两个样板<br>四、追求自由的未尽之路<br>第二节 权利观念发生的历史踪迹<br>一、罗马是否存在权利观念<br>二、中世纪的特权与权利<br>三、从特权中蜕变出权利<br>第三节 现代民主理论的兴起及其演进<br>一、从人民主权到表达民主<br>二、精英主义的兴起<br>三、在协商中追求民主<br>四、民主最终蜕变为空想<br><br>第七章 公共生活的重建<br>第一节 精英治理及其终结<br>一、精英形象的变化<br>二、现代的精英治理<br>三、精英治理的终结<br>第二节 共同生活与公共生活的较量<br>一、以个人为基础的公共生活<br>二、组织与共同生活的复辟<br>三、想望公共生活的重建<br>第三节 领域融合与公共生活的重建<br>一、社会生活的构成<br>二、领域融合中的公共生活<br>三、重建公共生活的路径<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