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预防与矫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0678661
  • 作      者:
    黄喜珊著
  • 出 版 社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黄喜珊,女,1973年生于广东饶平。本科、硕士、博士均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06年在日本兵库教育大学取得论文博士学位。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硕士生导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主编教材3本,参编教材6本,参加国际学术交流5次。现主持国际学术研究资助出版计划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各一项,是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团队项目的主要成员。
展开
内容介绍
    我的小师妹曾燕,在一次课题会上说过这样一句话:青少年真是人生中一个美好的时期,我真想去研究它!是的,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特殊的,又是绚丽多姿的。生理结构的悄然变化,自我意识的萌生膨胀,朦胧感情的滋长潜藏,等等,有太多成长的故事凝聚在一个人的青少年阶段。只不过当步入成年,乃至中年,忙碌和奔波充填了每一天,关于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只能在一些偶然事件的诱发下才会想起。唤起大众对青少年这一群体的有意关注的,在心理学界当属发展心理学的先驱霍尔,他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儿童扩展到了青年,并将青少年时期形容为“暴风骤雨”般的时期。<br>    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不但是他们自身及其家庭幸福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个国家昌盛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和必备条件。对于受到“少子化”问题困扰的日本,对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中国,青少年更是肩负着“大国”和“小家”的重负。青少年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在这个时期所作的选择往往对今后的人生有重大影响,然而青少年又是欠缺社会经验的、心智尚未健全的,这使得他们常有“英雄气短”之感慨,使得其果断有鲁莽之嫌。笔者本人曾经作过一个“虚无假设”:“如果在青少年期能够拥有成年后的心智,或者至少让我在30岁的时候能够回到20岁去重新活一次,那么我的人生将会更加无怨无悔。”
展开
精彩书摘
    (2)支持性同伴团体策略<br>    实施这一策略需要五个步骤。步骤一:教师与受欺侮者A谈话,从谈话中了解谁是欺侮者、旁观者、支持者或者A希望谁成为支持者,教师告诉A,他的问题将立即得到妥善的解决,将有一个学生团体使他能生活得更愉快和安全。步骤二:根据上述A的提名,建立一个支持团体,由6~8名学生组成,其中包括欺侮者、旁观者和支持者。由于团体成员的不同质性,所以他们不知道自己被选中的原因。步骤三:告诉他们:“每个人在校园中都应该是快乐、安全的,但同学A在校园中却和他们不同,他在学校里不愉快,你们有能力帮助他,协助他摆脱困境。”促使团体成员理解A的感情体验,将与A谈话中了解到的感受,讲给团体成员听,询问如果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遇到A这样的情况,心情会怎样?会不会渴望得到援助?步骤四:要求团体成员提出帮助的建议,不必要求建议是否有效,也不必要求成员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成员的参与意识与使命感。步骤五:要求成员每周汇报进展一次,并对他们的进展进行表扬和鼓励,要求他们继续帮助A,这种团体对A的帮助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使A形成依赖感,一般一个月左右为宜。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青少年问题行为概述<br>第一节 问题行为概述<br>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视野中的青少年<br>第三节 对待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科学态度<br><br>第二章 青少年校园欺侮的中日比较研究<br>第一节 校园欺侮概述<br>第二节 中日两国校园欺侮的现状比较<br>第三节 校园欺侮的产生机制<br>第四节 校园欺侮的危害及其应对<br><br>第三章 青少年自杀的矫治与预防<br>第一节 自杀的一般理论<br>第二节 关于自杀影响因素的探讨<br>第三节 中日两国自杀现象的概貌<br>第四节 中日两国青少年的自杀特点及背景<br>第五节 青少年自杀的防范<br><br>第四章 日本的援助交际现象及对我国青少年教育的启示<br>第一节 援助交际及其在日本社会的历史和现状<br>第二节 援助交际现象的危害分析<br>第三节 援助交际现象产生的原因解读<br>第四节 日本援助交际现象对我国进行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启示<br><br>第五章 日本青少年的闷居现象透视<br>第一节 闷居的定义及类型<br>第二节 闷居在日本的历史变迁及现状<br>第三节 闷居的“是”与“非”<br>第四节 闷居的产生背景及机制<br>第五节 应对闷居的主要措施<br><br>第六章 中日两国学校心理学工作的比较研究<br>第一节 学校心理学概述<br>第二节 日本的学校心理学发展<br>第三节 中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