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驴的遗嘱<br> 有一头驴,给一位农民拉地,农民发现最近这头驴不怎么卖力,可能岁数大了。这个老农有点文化,上过一些管理技能方面培训课,听说用激励手段可能会使老驴卖力起来。<br> 于是,他把驴叫过来,对驴说:“我给你制定一个激励考核办法,做得好会得到奖赏。”<br> 驴听了很高兴,说:“那您说说这个办法吧。”<br> “我以前早晨给你两个玉米棒,从明天开始,早晨改成给你三个玉米棒,只要你干得好,每天都会增加。”农民介绍道。<br> 驴一听很高兴,早晨多了一个玉米棒——太好了。于是,第二天拉地拉得特别好。可是到了晚上,他发现只有四个玉米棒,比原来的五个少了一个,于是他非常不开心。就找老板说:“不对啊,以前早晨给两个玉米棒,晚上是给五个玉米棒,现在晚上怎么少了呢?”<br> 农民回答道:“你不用担心,明天早晨我会再多给你一个玉米棒子,让你吃的饱饱的。”<br> 驴一听觉得不错,心想这是我头一天比较辛苦,老板很关心我,所以早晨才多了一个玉米棒子。于是第三天驴又拉得特别努力。结果到晚上他悲伤地发现只有三个玉米棒!他气坏了,于是农夫又把第四天早晨的玉米棒子调整为五个,但到了晚上却只有两个!就这样,农夫变了花样折腾,但一天下来总的玉米棒子却没有变,仍然是七个。最后这头驴活干了不少,但被折腾得筋疲力尽。<br> 在临死前他交给儿子小毛驴一个遗嘱,上面用血写道:“我没什么财产留给你,但我要告诉你一个惨痛的教训,就是和谁打交道不能跟人这种动物打交道,这些黑心的老板不会多出一个玉米棒子,但却变了花样欺骗我们这些打工的驴多干活,但到头来得到仍只有原来那么少。”没等小毛驴问点什么,老驴就断气了。<br> 简单地处理了老驴的后世,小毛驴挣脱缰绳跑到了树林里,他不想让老爸的悲剧重演。<br> 由于长期圈养,小毛驴已经没有了独立觅食的能力。没有人给他吃的,他只能东偷吃一口,西偷吃一头,一天下来连七个玉米棒都吃不上。无奈之下,几天后他不得不到另外一家农户碰碰运气。<br> 刚到这家,农民就把小毛驴叫到跟前,说:“来我这里干活儿可以,但我给你制定了个考核办法,干好了你能多得玉米棒子,干不好就只能那些,实在不行,我就得让你走,我这可不是养老院。”<br> 听了这话,小毛驴心想,这下子完了,老爸的悲剧真的要重演了!<br> 农民看了看小毛驴的表情,说:“不用担心,我的考核办法很简单,现在我每天给你七个玉米棒子,你必须完成十车的拉车任务,如果你每天多拉一车,我会多给你一个玉米棒子。”<br> 小毛驴听了农夫这个方案,觉得不错,至少不是老爸说的无论干得再好都只有七个玉米棒子。于是,第二天他非常卖力,真的多拉了一车,老板兑现了诺言,多给了他一个玉米棒子。小毛驴非常高兴,第三天,他多拉了两车,如愿地多得了两个玉米棒子;……就这样,小毛驴越来越努力,得到的玉米棒子越来越多,这家农户种地的规模越来越大。<br> 没几年,小毛驴累死了。临死的时候,他也给儿子小小毛驴留了一个遗嘱:“这个老板真不错,我死以后,希望你跟着他好好干……”<br> 【管理启示】<br> 如何考核激励员工,一直是老板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br> 靠不断变换的花样方案来欺骗员工,无论贡献有多大,给员工的永远只是最基本的劳动补偿,员工只能被蒙蔽一时,他们也不可能有积极性,忠诚度与归宿感更是无从谈起。<br> 聪明的老板建立的是一种把蛋糕做大后的利润分享机制,员工再苦再累,可他们能够分享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干劲就会很大,虽然他们所分享的与老板拿走的相比微不足道。<br> 2. 驴子与电磨<br> 有两头驴在一个农民家拉磨,一头是老驴,一头是中年驴,每天非常劳累。<br> 有一天,两头驴在拉磨的间歇聊起天来。<br> 中年驴:“听说主人买电磨了,这回咱们该轻松一些了。”<br> 老驴:“你听谁说的?”<br> 中年驴:“我听主人的坐骑驴说的,消息绝对可靠。”<br> 老驴:“那应该是真的,我们是轻松一些了,但倒霉的日子马上就到了。”<br> 中年驴:“你怎么能这么说呢?”<br> 老驴:“你想啊,当主人用电磨磨面又快又好的时候,我们还有存在的价值了吗?”<br> 中年驴:“不会吧,我们可是跟着主人很多年了。”<br> 老驴:“跟很多年有什么用?现在我们对主人有价值,每天帮他拉磨。有了电磨以后,情况已经不一样了。”<br> 中年驴:“一台电磨能磨那么多面粉吗?我想还是以我们为主,电磨只是分担点我们的活儿吧。”<br> 老驴:“你太天真了。如果主人发现电磨好用,难道他不会买第二台、第三台磨吗?”<br> 中年驴:“你不要那么悲观好吗?我想即使买了很多台电磨,主人看在我们过去功劳的份上,也会善待我们的。”<br> 老年驴:“我可不那么看,从明天开始,我拉完磨以后要学点新本事了,和老牛学学拉车,以防万一。”<br> 中年驴:“学拉车?按照你的逻辑,主人要是买一台拖拉机怎么办?”<br> 老年驴:“先把拉车学会,等他真买拖拉机时我再学别的。我相信,只要我能帮主人创造价值,主人就不会把我怎样。”<br> 中年驴:“我可不想把自己搞那么累,电磨帮助我们分担磨面的任务后我就有空闲时间了,我要好好休闲一下,唱唱歌,练练嗓子了。”说完,“喔啊~喔啊~”,叫了两声。<br>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老驴所料。刚开始的一阵子,主人使用电磨不怎么熟练,慢慢地他已经很娴熟地操作电磨了。磨面的绝大部分工作量都不需要驴来干了。这时候,主人开始考虑要给两头拉磨驴找新活了。<br> 由于磨面的速度快了,每天磨出的面增多,往来运输的量增加了,负责拉车的牛有点忙不过来了。<br> 主人找到两头拉磨驴,对他们说:“两位,从明天开始,我会再买一台新磨,你们就不用再拉磨了,帮助牛拉车吧。”<br> “好吧,我服从主人的安排。”已经学了一阵子拉车的老驴胸有成竹地应道。<br> “可我不会拉车啊。”中年驴回答道,他真没想到老驴说的话会变成现实。<br> “那你会干什么呢?”主人问道。<br> “除了拉磨,我还会唱歌,其他就不会什么了。”中年驴如实回答。<br> “唱歌?你唱什么歌,不就是扯开嗓子大叫吗?”主人有点生气了。<br> “是大叫,但在我们驴听起来是非常美妙的音乐啊。”中年驴解释道。<br> “你不用说了,我知道了。明天你跟着我到集镇上的大铁皮房子去吧。”主人有点不耐烦。<br> 第二天,老驴开始和老牛一起拉车。<br> 中年驴在主人的带领下向集镇走去,他一边走一边琢磨:“主人会给我安排什么活儿呢?”但是出于惧怕,他又不敢问。<br> 一个多小时后,中年驴跟在主人的身后终于来到了铁皮房子旁。只见主人跟铁皮房子门口的一个人耳语了一阵,相互点点头后,来到中年驴跟前,说:“伙计,你到铁皮房子里去吧,我在外面等你。”<br> “到那里面干什么呢?”中年驴感觉气氛有点不对。<br> “你进去就知道了。”主人回答道。<br> 中年驴只好跟着铁皮房子门口的那个人进到了里面,刚一进来,他就明白了:原来是屠宰场!他想立刻掉头逃出去,但已经晚了,大铁门“哐当”一声关上了,一根绳索马上抛了过来,一下子就套住了他的头。<br> 一阵“喔啊~喔啊~”的惨叫声后,铁皮房子里恢复了寂静……<br> 【管理启示】<br> 故事的结局非常血腥悲惨,这一幕虽然不可能发生在职场中,但类似的结局在职场中却比比皆是。<br> 企业不是养老院,也不是福利机构,员工存在的价值在于其能为企业创造价值。<br> 当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采用新技术后,有可能使员工原本掌握的技能变得毫无用处,如果员工没有危机意识,没有一种终生学习的心态,守着手头的技能想过一辈子,或者想靠过去的成绩养老,其结果只能被企业所淘汰。<br> 对于企业来说,21世纪唯一持久的竞争力是比竞争对手学得快的能力;而对于个人来说,21世纪生存的唯一法则是主动感知变化,终生学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br> 3. 童驴言无忌<br> 有一个农民,经过艰苦的创业,已经小有成就,拥有了一个很大的农场。这时,农民意识到农场的管理正遇到了瓶颈,必须通过能力的提升来突破这个瓶颈,才能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于是,农夫决定给自己充电,到中美商学院读EMBA。<br> 到了中美商学院,农民的眼界大开,不但结识了很多商界精英,拓展了人脉,而且接触到很多新鲜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工具。<br> 他非常兴奋,准备把一些先进的做法引进来,大干一场了。<br> 农民最先想到的是全面质量管理(TQM)。因为视产品如生命的他,一直被不断出现的质量问题所困扰,并且还因此流失了一部分客户。<br> 通过学习,农民知道,全面质量管理不但能提升产品的质量,还能提升整个公司的运营质量,减少差错率,提高客户满意度,真是太有帮助了。<br> 于是,农场召开了全面质量管理动员大会,所有耕种的、驮运的、拉磨的驴全部到会。农民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宣布成立全面质量管理部,负责该部门的驴直接向他汇报。<br> 众驴听了主人的讲话,非常高兴,因为他们感到农场的经营管理将有更好的局面了。<br> 说干就干,部门开始成立,驴员开始到位,制度开始制定,培训开始启动,……,一场轰轰烈烈的全面质量管理革命在农场迅速推开。<br> 这样的场景持续了半年多时间,但却被一次突发事件而打乱。事情的起因是:农场销售给一家超市的蔬菜因为农药残留超标而被媒体曝光,超市停止了与农场的合作。<br> 农民非常生气:“抓了半年的全面质量管理,结果还是出现这样的问题,确实该检讨一下了。”<br> 带着问题,农民到中美商学院寻找答案。<br> 直到有一天他听到平衡计分卡(BSC)理论时,觉得豁然开朗了。“问题出在绩效考核上,我只重视了工作的布置,制度的建立,但忽略了考核。”想到这,农夫决定引入平衡计分卡。<br> 于是,农场召开了引入平衡计分卡动员大会,所有耕种的、驮运的、拉磨的驴全部到会。农夫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宣布成立平衡计分卡项目组。<br> 由于有全球著名的IBN咨询公司做顾问,所以,项目进展得很顺利,厘清了农场战略,制订了短中期战略目标,并且把目标按照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成长四个纬度进行了分解,明确了各岗位的KPI,……,一切向预定的目标前进。<br> 这时候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平衡计分卡在没有信息系统支持的情况下,执行起来非常烦琐,很多部门出现了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一些大嘴驴还发起了牢骚。<br> 农民意识到执行力出了问题,于是,把中美商学院教授推荐给他的《执行力》一书买来下发,每驴一册,并且要求大家结合岗位实际写出心得体会。<br> 众驴再次被发动起来。<br> 没过多久,又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起因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后果却比较严重。于是,农民又把市面上正流行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买来下发,每驴一册,同样要求大家结合岗位实际写出心得体会。<br> 众驴第N次被发动起来。<br> 但农场的经营状况却一天不如一天,众驴怨声四起。<br> 于是,农民把众驴召集起来开研讨会,检讨原因。<br> 大家七嘴八舌谈了很多,农民觉得说谈到的都不是主要原因。<br> 这时候,突然有一头刚入农场没多久的童驴颤颤巍巍地开口了:“主人,我感觉是您最近搞的管理动作太多了,象搞运动,大家不知如何是好,有点跟不上脚步了。”<br> 会场刹那间鸦雀无声……<br> 【管理启示】<br> 管理是艺术,更是科学。<br> 管理的提升不能靠“运动”来解决,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渐进式优化,脚踏实地,才能逐步显现出一些效果。<br> 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就会有小进步,三年就会进一大步,不要指望有立竿见影式的“灵丹妙药”。<br> 很多企业出现问题乃至退出舞台,不是被竞争对手所打败,而是战略上有偏差或者是内部管理上出现了盲动。正如俗话所说,“一些企业是被自己折腾死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