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贰章
图解地藏经
地藏菩萨的根本誓愿
《地藏本愿经》释名
《地藏经》全称《地藏菩萨本愿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本经第六品中亲自定下的名称,与《地藏十轮经》、《占察善恶业报经》合称“地藏三经”。
《地藏经》以地藏菩萨的名号为名,主要讲的是地藏菩萨的根本誓愿,以及由此宏愿大誓所产生的种种功德智慧、神勇方便,以及慈悲惠利。比较特殊的是,它不属于大乘般若经典,也不属于大乘涅簄经典,而属于大乘方等经典——方等,就是“方便平等”的意思,释迦佛与地藏菩萨在本经中讲述了种种方便法门,平等公正地引导三界有情众生出脱轮回,或求证佛果、或佛道精进,或解脱罪苦,故曰“方等”。
本愿中的“本”是根本的意思,本愿是“根本的誓愿”,是菩萨在因位,也就是在还未修成正果之时所立下的誓愿。佛与菩萨都有多种形式的本愿,如《大悲白华经》中记载的释迦五百大愿,《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中的弥勒十善愿,皆属于“本愿”。发愿好比人的立志,一经发愿,就要求义无反顾;而发愿的出发点,大乘和小乘有根本区别:小乘的出发点是为了追求个人解脱,是利己的;而大乘佛教则是利他第一位、个人第二位,以愿为戒,愿为心师,方能得到佛陀的加持,在修行中实现誓愿。
《地藏经》记载,地藏菩萨于前世曾四次发下大愿,内容可概括为:“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本愿可视为最“愚痴”的愿望,因为只有众生的烦恼断了,业障消了,地狱才会空;可是众生造业无尽,烦恼亦是无尽,根本没有业障消除、地狱成空的一天,那么地藏菩萨也永远没有成佛的机会。愿起于悲,悲大愿亦大,地藏本愿“愚痴”的出发点是基于地藏菩萨的慈悲心,因而释迦佛称赞他的功德“过诸菩萨”,并嘱他“成就久远劫来发弘誓愿,广度将毕,即证菩提”。
从内容来看,《地藏经》既是一部宣赞地藏菩萨的殊胜功德书,又是一部正视轮回和证因果业报的经典,文字浅显易懂,因此广受世人欢迎。除此之外,《地藏经》在民间亦用于超度死者,或用来化解冤亲债主、保佑产妇和胎儿平安。
40
第贰章
图解地藏经
《地藏本愿经》
“佛门孝经”
地藏菩萨是一位以孝行闻诸于世的菩萨,《地藏经》着重记叙了他尊亲慈孝的故事,突出了“孝道”这个主题,因此被誉为“佛门孝经”。
与其他佛经不同,《地藏经》并非在人间法会上说的,而是释迦牟尼佛到天上为自己的母亲说的。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人间示现受生的母亲——佛母摩耶夫人,在释迦出世的七日后就去世了,死后升到忉利天。释迦牟尼在得道之后、涅簄之前,受帝释天之请,前往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以报生身之恩。所以《地藏经》所示的“第一孝”,便是“佛陀行孝”;而第二项孝德,便是地藏菩萨两度转世为孝女,舍身发愿、超度亡母脱离地狱的故事。
曾经有人认为,佛教提倡“割爱辞亲,出家修行”,这种不养妻子、不尽人道、不养父母的行为实是大不孝。其实佛教亦是十分重视孝道,虽然佛教没有专论孝道的经典,但其孝亲思想仍广见于诸经。比如,《忍辱经》中佛言:“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莫大于不孝”,《心地观经》也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慈父恩高如山,悲母恩深如大海?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大方便佛报恩经》甚至指出:孝道是成佛的原因之一。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地藏经》里所讲的孝,并非仅限于孝顺父亲,而是一种广义的“孝”,一种念及三世父母,普及六道众生的孝。地藏菩萨的前世、婆罗门女和光目女,因为亲眼见到地狱的悲惨,同时也领悟到,只要摧毁一切地狱,才能真正地确保母亲或其他人再不会堕入地狱受苦,才能真正地救众生出苦海。所以她们基于孝心而发愿拯救众生,这份恩泽已经不只限于自己的父母了,而是推及天下的父母或老人,在本质上与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同一个道理。对于修佛之人,在家孝顺父母是惠己的,这是一种“小孝”,是为了报答父母生身的恩德;而“孝于天下”才真正是符合大乘佛教教义的大孝、真孝,是由“度己”进而推广到“度人”,由“利己”转变为“利他”。
42
第贰章
图解地藏经
地藏行迹的源头
慈悲为怀
除了观世音菩萨以外,地藏菩萨虽尊为“大愿菩萨”,其实也是以慈悲度人著称。
由于《地藏经》里着重讲了地狱、恶报等幽冥之事,所以也有人认为地藏菩萨只救度鬼道众生,不理阳世之事,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地藏经》有明确记载,释迦佛对文殊菩萨说:“汝观是一切世界诸佛菩萨摩诃萨及天龙鬼神?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之后释迦佛又叮嘱地藏菩萨:“罪苦众生。其有未调伏者,随业报应。若堕恶趣,受大苦时?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已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
由此可以得知,地藏菩萨并非只管幽冥众生,所有娑婆世界的六道众生,地藏菩萨都会不辞辛苦地加以救拔、使令解脱。在藏传佛教里,地藏菩萨的尊号是“悲愿金刚”,所谓“悲愿”,就是佛或菩萨基于大慈悲所发的誓愿,佛经中有“悲愿船”一说,就是将“悲愿”比喻成度人于生死海的船筏。
纵观地藏菩萨四次发愿,除了身为长者子时是出于“见佛相好”,其他三次皆出于慈悲心——愿给予一切众生安乐曰“慈”,愿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曰“悲”,无论身为舍身救母的孝女,或是救助世人的国王,地藏菩萨发出大愿的根本就在于他的慈悲心,由己推彼,由个人追求“相好”、虔诚“尽孝”而惠及度生救死、普度六道。民间流传这样一个小故事:清代名臣于成龙未发迹时偶得一梦,在梦里他来到一座宫殿——“地藏王府”,殿中只有一老僧正坐着打瞌睡。于成龙想起家中有一名从小照料自己的老仆已久病不起,饱受折磨,于是朝老僧深深行礼,请为老仆延寿,结果老僧根本不理睬。于成龙一怒之下掌掴老僧,这时他突然眉开眼笑、屈起一指。醒来之后有人告诉于成龙:“地藏王一指,延寿一纪。”果然,没多久于家老仆竟不药自愈,又多活了20年。
地藏菩萨因念于成龙为人善良、体恤下人,所以尽管挨了个嘴巴,也毫不计较,满足了他的要求,正显示了这位菩萨救苦度生的慈悲心肠。
展开
——佛教人士修竹
《地藏经》是解说地藏菩萨愿行的。地藏菩萨是有大无畏的同情心和悲悯心的菩萨,因此位列四大菩萨之一,其他三位依次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观音菩萨。中国民间只知道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而对同样慈悲心肠的地藏菩萨知见较弱,实在是缺乏对地藏菩萨可歌可泣的事迹了解。
——佛学研究人士兼居士释愍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