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091139
  • 作      者:
    (英)麦克斯?缪勒(F. Max Muller)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是麦克斯·缪勒所著, 他是宗教学的奠基者。《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一书是缪勒开创宗教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宗教的产生和发展沿着三条基本线索展开。宗教是领悟无限的主观才能。无限观念是一个过程。比较的研究方法是宗教学研究中最有价值的方法。
展开
内容介绍
  宗教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它在人的心灵中有何基础?这个主题是宗教学开创时期学者们最热衷的课题。作者认为,宗教产生和发展是沿着三条基本线索展开的,这就是从自然对象中形成物质宗教,从人类自身中形成人类宗教,然后在心理宗教中合流。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无限观念
  二、施特劳斯:我们还有宗教吗
  近来有人把这个问题推到公众争辩的前沿,但其提问的方式却难以令人满意。施特劳斯在许多方面是最敏锐的思想家,他在其最后的著作《旧信仰与新信仰》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还有宗教吗?”但以此方式提出的挑战,唯一可能的回答就是宣布一些统计数字。而我们又很快得知,在十万人当中几乎没有一个人会承认没有宗教。假若想得到不同的解答,就应当换个方式提问题。施特劳斯本应首先清楚地告诉人们他自己所理解的宗教是什么,也本应当在心理发展和历史两方面对宗教加以说明。然而他所做的只是简单地套用施莱尔马赫的旧定义,即宗教是一种绝对的依赖感。而且他还用费尔巴哈的定义加以补充,认为所有宗教的本质都是贪婪的占有欲,并在祈祷、献祭和信仰中表现出来。然后施特劳斯作出结论说,由于今天做祈祷、划十字、参加弥撒的人较之中世纪少多了,所以真正的虔敬和真正的宗教只有很少的一点遗迹了。
  如果真像施特劳斯和其他人力图证明的那样,真正的宗教只能在祈祷、划十字和参加弥撒中表现出来,那么所有不做祈祷,不划十字和不再参加弥撒的人,就不属于任何宗教,也不信仰上帝了吗?如果我们继续把施特劳斯的书读下去,就会相信M里南说的话是正确的了。他说有些可怜的德国人,总在艰难地想成为非宗教或无神论者,但从来就没有成功过。施特劳斯说:“世界对我们来说,是理性和善的工场。我们感到对世界的绝对依赖,但绝非说它是蛮横无理的力量,我们在它面前只能俯首帖耳,唯命是从。它是秩序和规律、理性和善,我们以爱的信任将自己托付于它。在最内心的世界里,我们感到自己和自己所依赖的东西之间的亲密关系。在我们的信赖中,我们是自由的。自尊和谦卑,欢乐和服从,所有这些为了那个存在而产生的情感都融合在我们心里。”
展开
目录
中译本序
第一章 无限观念
一、宗教起源的问题
二、施特劳斯:我们还有宗教吗
三、古代的宗教
四、宗教学
五、古代信仰和现代信仰的不同
六、宗教的定义
七、“宗教”的语源本意
八、宗教的历史面貌
九、康德和费希特的宗教定义
十、有崇拜或没有崇拜的宗教
十一、施莱尔马赫的定义(依赖)和黑格尔的定义(自由)
十二、孔德和费尔巴哈
十三、给宗教下定义的困难
十四、宗教的特征
十五、宗教,乃是领悟无限的主观才能
十六、感性、理性和信仰这三种功能
十七、“无限”的意义
十八、有限论者能理解无限吗
十九、双方所接受的条件
二十、对无限的理解
二十一、无限大
二十二、无限小
二十三、无限观念的发展
二十四、没有无限就没有有限

第二章 拜物教是宗教的原始形式吗
一、无限观念的首要动力
二、玛那,美拉尼西亚人称呼无限的名称
三、拜物教,一切宗教的原始形式
四、拜物教一词的发明者布罗塞斯
五、神物名称的起源
六、神物名称的错误延伸
七、研究未开化部落的益处
八、宗教中常出现的退化
九、研究未开化人宗教的困难
十、未开化人的语言
十一、未开化人的数词
十二、未开化人中无历史
十三、未开化人中无道德
十四、未开化人中普遍有宗教
十五、有文字民族的宗教的研究
十六、未开化人宗教的研究
十七、流行观念对旅行者的影响
十八、未开化人中没有公认的权威
十九、祭司的权威
二十、未开化人不愿谈论宗教
二十一、神物意义的扩展
二十二、拜物教的起因
二十三、无所不在的拜物教
二十四、没有一个宗教仅由拜物教构成
二十五、非洲宗教中的较高成分
二十六、动物崇拜
二十七、心灵崇拜
二十八、非洲宗教的多元性
二十九、假设对拜物教的心理需要
三十、如何产生神物的超自然属性
三十一、拜物教的偶然起因
三十二、未开化人像儿童吗
三十三、四个阶段
三十四、拜物教不是宗教的原始形式

第三章 印度古代文献为研究宗教起源所提供的材料
一、研究宗教文献的益处
二、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等宗教观念的发展
三、印度宗教的发展
四、《吠陀》在宗教学中的正确地位
五、梵语文献的发现
六、佛教,印度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之间的疆域
七、被看作启示的《吠陀》
八、《吠陀》语言的历史特征
九、《吠陀》文献的四个时期
十、《吠陀》的口头传颂
十一、
第三章附言

第四章 对可知的、半触知的、不可触知的对象的崇拜
一、宗教的证据不完全是凭感觉的
二、外在的启示
三、内在的启示
四、感官及其证据
五、“明显的”一字的意义
六、感觉对象分为可触知的和半触知的
七、树木
八、山岭
九、河流
十、大地
十一、半触知的对象
十二、不可触知的对象
十三、古代人关于众神特征的证据
十四、《吠陀》的证据
十五、未分化的雅利安语的证据
十六、语言的起源
十七、古代的概念
十八、一切都命名为主动的
十九、“主动的”并不就是指人
二十、语法的性
二十一、助动词
二十二、呼吸
二十三、生长
二十四、居住
二十五、最初的表达
二十六、相似,最初获得的否定
二十七、持久的描述语
二十八、《吠陀》神祗中可触知的对象
二十九、《吠陀》神祗中半触知的对象
三十、火
三十一、太阳
……
第五章 无限与规律的观念
第六章 论单一神教、多神教、唯一神教和无神论
第七章 哲学与宗教
附录:专有名词译名对照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