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跋陀开始跟从他的朋友们游历诸国。他们一行先是西行,甚至到过“拂林国”。拂林国就是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它的一部分领土在地中海东岸。接着,他们又沿着丝绸之路东行,经过西域诸国,直奔佛法兴隆的北魏国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他们到达平城的时间,大约是孝文帝元宏(公元467~499年)“亲政”的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前后。跋陀在那里受到优厚的待遇。孝文帝对他“敬隆诚至”,为他“别设禅林,凿石为龛”,“国家资供,倍加余部”。
“石龛”又称“石室”、“石窟”,是和尚们坐禅及观像的场所。跋陀的石龛可能也在大同市西郊16公里的云冈石窟中。490年前后的云冈石窟,“沙门统”昙曜主持开凿的五大窟已告完成;继任的“沙门统”僧显也许还在主持全国佛教事务。云冈石窟的“东区”和“中区”业已毕工,跋陀石龛只能到“西区”去寻觅。
据说平城城内有一位“资财百万”而“崇重佛法”的康姓人家,特为跋陀造了一所小寺院,跋陀常常在这小寺院内坐禅。有一次,孩子们从门隙内看见室内似乎起了火,“炎火赫然”,惊慌地报告了康家主人。但当康家大小赶到时,却什么也没看见,只有跋陀依然在室内潜心坐禅。评论者都认为,跋陀的禅法妙通微玄,他已“得道”了。这康家可能就是移居平城的“康国”人氏。康国是中亚的昭武九姓国之一,其国都在今撒马尔罕一带。“昭武九姓”原居今甘肃省祁连山北的“昭武城”(今临泽县),后为匈奴所破,乃西迁至葱岭以西。
雄才大略的孝文帝,为了进一步推行“汉化政策”并与南朝争霸神州,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于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九月定迁都之计,至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九月,六宫及文武百官尽迁洛阳。跋陀也随帝南迁,来到九朝故都洛阳。
虽然孝文帝在洛阳为跋陀设立了“静院”,以供禅修,但跋陀“性爱幽栖,林谷是托。屡往嵩岳,高谢人世”。因此,孝文帝又为跋陀立少林寺。各地息心修禅,慕跋陀之名而聚集于少林寺者,常常有数百人之多。跋陀一面教弟子们坐禅,一面又辑出一些经义,供弟子们学习,少林寺蔚然成为禅学一大中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