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善恶的此岸:伦理学史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5760951
  • 作      者:
    李曦著
  • 出 版 社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曦 福建仙游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就读8年,北京大学读博,中国科普研究所工作3年之后,现在首都师范大学作博士后。迄今出版作品约200万字,译有《动物权利研究》等,合著《医学伦理学十五讲》。 
    生在闽南,长在闽北,离乡30载。常梦见自己坐在故居门旁的竹椅上晒太阳,伴着新屋平顶之间的老屋弯檐和祖家门口的井,看国道上的车呼啸而过,时间和空间仿佛半凝固着。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那漫漫的来时路。
展开
内容介绍
    一个人如果从未思考,那他的生活必定陷入茫然和混乱;一个种族如果从未思考,那她的历史必定充满黑暗和空虚。多数人的生活并非茫然混乱,因为池们思考过;人类文明史多数时候并非黑暗空虚,因为历史中总是不乏思想者。
    我们今天的旅程,就是关于人类思想者反思生活的历史、伦理学的历史——作为哲学的重要分支,它与人类文明一样古老。伦理思想者追问:对于特定社会的人们,怎样的生活是好,怎样的生活是坏,怎样的为人行事是善,怎样的品格举止是恶。事实上,他们的反思已经成为今天生活的一部分,因为我们走不出自己的历史。
    那好,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思想者的苦与乐吧。
    看看他们的追寻,究竟与普通人有何不同;看看他们构筑的伦理思考,又是怎样一道风景。
展开
精彩书评
    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
    ——苏格拉底
    人的善就是灵魂合乎美德的活动……而且必须一生合乎。一只燕子造不成春天,一天或短时间的善无法让人享得福祉。
    ——亚里士多德
    我宁愿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也不愿做一头满足的猪。
    ——密尔
    有两样东西常驻心中,愈是长久反思它们,我们就愈是赞叹和敬畏: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
    ——康德
展开
精彩书摘
    智力美德是可以被教授的,比如审慎,而像节制、勇敢这样的道德美德是实践的结果,是通过反复模仿那些良好行为而形成的习惯。这个观点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亚氏强调道德品质,一种稳定的、不变的行为倾向,或者“性格状态”。他说:“……人的美德是这样一种性格状态,它让人们成为善良者,让人们做好自己的工作”。
    这是对美德性质的描述,那么究竟怎么做才算体现了美德?亚里士多德强调仿效,就是通过仿效有德者的行动来形成美德。
    什么样的人是有美德的?亚里士多德没有多讲,不过他著名的“中道”说算是一个回答。所谓中道就是两个极端状态的中间,比如鲁莽与怯懦的中间是勇敢,浪费与吝啬的中间是慷慨。这样,美德就是对中间状态的命中,体现了生活的一种平衡与和谐。中道并非不会出错的行为指南,但亚里士多德相信这是伦理思考的核心:“美德涉及一种性格状态,美德就在于中道,……这是由理性的原则所决定的”。
    美德的这种概念成为亚里士多德说明个人与城邦之幸福生活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相信人们组成政治社会符合其本质,因为“人生来就是政治动物”,而好的社会应该具有一种平衡而协调的政治结构,符合“中道”。他描述了三种自然的政体: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其中君主制最好,共和制最糟。
    这三种政体会各自演变成三种形式:僭主制、寡头制和民主制;其中僭主制最糟,民主制最不坏。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的政治组织形式是开明的君主制,也就是统治者拥有哲学智慧——这实际上是柏拉图哲人王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意识到这种君主可遇不可求,所以他取了一个“中道”,认为寡头制和民主制的折中是个好政体。
    在个人生活上,亚里士多德专文论述了美德与友谊之间的关系,为后世哲学家探讨友谊提供了许多启发。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有三种动机:为了某种用处,为了快乐,为了对方自身的好。
    在三种动机所发展的友谊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后一种才是真正的友谊,是符合美德的友谊。因为真正的友谊要求朋友相互之间真诚相待,发自内心地渴望对方过得好,并且历久弥坚。为了某种利益或者快乐而发展的友谊不具有这些特征,不是真正的友谊。善因此构成了真正友谊的动机,“完美的友谊是善良者、有德者的友谊,因为他们会相互渴望对方的善,而且自身也是善者”。
    值得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爱对于拥有真正的友谊不可或缺,因为只有一个爱自己的人才知道如何去爱他人。
    好了,我们已经完整展示了亚里士多德的主要伦理思想,也看到了他与老师柏拉图的不同。不过亚里士多德之旅还不能就此结束,我们不能放过一个重要的、也令后世哲学家困惑不已并激动万分的亚式箴言。
    在《尼各马科伦理学》最后一卷,亚里士多德为幸福提出了另一个定义,从学术角度看,这个定义与前面的论述具有什么关系、如何衔接起来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不过从感情上看,它着实感人至深,也振聋发聩。
    亚里士多德说,最完满的幸福只能在智力生活中找到,“思辨是最大的幸福”,是最高的人类善。因为思辨是理性的产物,是最高贵的人类官能。因此,只有进行思辨的人才会得到最高善,“对于人类来说,遵从理性的生活是最好的、最快乐的”。
    从亚里士多德的论著和生平中,看不出他在进行哲学思考时是否痛苦,也许他生来就是个快乐的思想者。不过无论怎样,“思辨是最大的幸福”这句话无疑是对哲学思考最大的褒扬和激励。
    不论是职业思想者还是在生活中愿意思考的人,当你们因为各种原因而遭遇艰难、痛苦甚至误解时,但愿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可以带给你们些许慰藉。如是,我们便不枉此行。
展开
目录
一、希腊:第一缕阳光
当思想者打开心灵之窗,开始追问生命的意义、探寻善恶的真相,希腊便是洒向你的第一缕阳光。空气中,挥不去希腊的味道。

二、希腊化-罗马:静静的憩息
离开希腊那激动人心的清晨,我们将步入纷乱世界中安宁的思想桃园。这一时期的思想者,在静静憩息,守着心灵的一份净土。

三、基督教世界:漫漫中世纪
离开罗马时代,我们将进入另一奇妙世界。这个世界里的“思想者”秉持迥异于哲人的思考方式,但他们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四、文艺复兴:艰难重生
千年的等待仿佛轮回。希腊的清晨姗姗前来,依旧沁人心脾,依然楚楚动人。不过物是人已非,阳光中也多了凛冽。

五、科学革命:辉煌开启
穿过文艺复兴之门,我们来到辉煌时代。今天的我们,其实仍然生活在那一时代的光环和阴影之下。对善恶的思考,同样如是。

六、启蒙时代:绚烂的色彩
历经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双重洗礼的“人性”,终在融融阳光中开花结果。绚烂的色彩漫山遍野,即便想要躲避这片炫目的缤纷,也不免浪漫沾襟。

七、十九世纪:秋菊与霜雾
我们的旅程已近终点,熟悉的景致依溴而来,仿若身边眼前。19世纪,是个美丽的时代,19世纪,也是开启魔盒的时代。

八、当代风景:何去何从
回到现实的我们,终将成为后人的历史。只是不知身处梦境的我们,又将何去何从?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又构成怎样一道风景?
后记
附:文献参考情况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