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889910
  • 作      者:
    厉以宁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畅销推荐
作者简介
  厉以宁,1930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仪征市。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之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任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现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1988-2003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在经济学理论方面著书多部,并发表了大量文章,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并对“转型”经济发表了大量论述,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其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贡献杰出而多次获奖。其中包括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奖、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金三角奖、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奖(最高奖)、第十五届福冈亚洲文化奖——学术研究奖(日本)等。他曾多次被邀请到国内外多所大学与科研机构演讲。
展开
内容介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是基础性调节,所以可以把市场调节称做第一次调节,政府对资源配置的调节是高层次的调节,所以可以把政府调节称做第二次调节。
  由习惯力量或道德力量进行的调节,就是超越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的另一种调节,可以称之为第三种调节。
展开
精彩书评
  虽然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习惯与道德调节的探讨远远不够而且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包括交易领域和非交易领域)人们对习惯与道德调节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但我深信.这种情况以后是会改变的。我撰写这本著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我的论述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大家一起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让习惯与道德调节的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
  ——厉以宁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书中提出,在市场尚未形成与政府尚未出现的漫长岁月里,那时既没有市场调节,也没有政府调节,习惯与道德调节是这一漫长时间内唯一起作用的调节方式。不仅远古时期的情况是如此,即使在近代社会,在某些未同外界接触或同外界接触不多的部落里,在边远的山村、孤岛上,甚至在开拓荒芜地带的移民团体中,市场调节不起作用,政府调节也不起作用,唯有习惯与道德调节才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作用的调节方式。因此,完全有理由把习惯与道德调节称做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的一种调节。
  第二,书中提出,在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能起作用的范围内,由于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全都有局限性,所以这两种调节之外会留下一些空白。当然,在某些情况下,政府调节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在另一些情况下,市场调节也可以弥补政府调节的局限性。但政府调节是不可能完全弥补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的,正如市场调节不可能完全弥补政府调节的局限性一样。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由于人是“社会的人”,人不一定只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和选择行为方式,人也不一定只是被动地接受政府的调节,所以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难以进入到人作为“社会的人”这个深层次来发挥作用。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留下的空白只有依靠习惯与道德调节来弥补。从这个意义上说,习惯与道德调节是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的一种调节。
  第三,书中提出,社会生活是一个广泛的领域,其中一部分是交易活动,另一部分是非交易活动。在交易活动中,市场调节起着基础性调节的作用,政府调节起着高层次调节的作用。而在非交易活动中,情况便大不一样了。由于这些活动是非交易性质的,所以不受市场规则的制约,市场机制在非交易活动中是不起作用的。至于政府调节,则只是划定了非交易活动的范围,使它们不至于越过边界,而并不进入非交易活动范围之内进行干预。这样,非交易活动就要由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之外的道德力量来进行调节。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习惯与道德调节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
一、习惯与道德调节的含义
二、市场调节、政府调节、习惯与道德调节的并存
第二节  非交易领域
一、非交易领域内的各种关系
二、非交易领域内个人行为的合理性问题
第三节  介于“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之间的调节
一、习惯与道德调节的性质
二、习惯与道德调节的形式之一——企业文化
第四节  道德规范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生活单调化所引起的思考
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
三、优良社会风尚的培育
四、优良社会风尚与人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效率与协调
第一节  效率的真正源泉
一、产生高效率或低效率的机制
二、效率与道德力量的作用
三、两种凝聚力:团体的凝聚力和社会的凝聚力
第二节  协调与适应
一、协调与适应的意义
二、社会变动中的协调与适应
三、个人压抑感或孤独感的化解
第三节  互助共济与效率增长
一、从治水与中国传统精神说起
二、互助共济的启示
三、对历史上互助共济行为的进一步分析
四、互助共济的精神不会消失
第四节  效率的道德基础
一、效率双重基础的探讨
二、效率的道德基础同物质技术基础的关系
三、效率增长的潜力与超常规效率
四、关于经济行为道德标准的进一步思考
五、个人自主性与人际关系的协调
第三章  公平与认同
第一节  对公平的深层次理解
一、收入分配的合理差距间题
二、个人的绝对收入与相对收入
第二节  认同的含义
一、认同与共同命运观
二、认同与利益集团
三、认同与超越利益的考虑
第三节  公平与认同的关系
一、关于个人在群体中的公平感
二、公平与认同之间关系的进一步说明
三、对起点公平性的认同与对结果公平性的认同。
第四节  认同与互谅互让
一、认同与互谅互让之间关系的历史考察
二、现代社会经济中的认同与互谅互让
第四章  法律与自律
第一节  市场、政府与法律
一、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必须依法
二、政府调节中权与法的矛盾
第二节  习惯、道德与法律
一、法律产生以后第三种调节的作用
二、习惯与道德调节同法律之间的关系
三、法律与自律的关系
第三节  自律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一、自律与海德格尔公案给人们的启示
二、再论守法与自律的关系
三、报应的公正与自律的局限性
四、非正常状态下的自我约束
第四节  道德激励
一、个人持久主动性、积极性的源泉
二、道德激励与利益动机的相容性
三、自律是道德自我约束与道德自我激励的统一
第五章  第三次分配
第一节  第三次分配概述
一、第三次分配的定义
二、关于第三次分配的几点说明
第二节  第三次分配在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一、第一次分配与第二次分配后留下的空白
二、对社会协调发展的不同解释和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第三节  第三次分配与代际关系
一、“生活中的希望”与第三次分配
二、第三次分配与家庭内部的矛盾
第四节  第三次分配的趋势
一、关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认识
二、从“重物轻人”到“以人为本”
第六章  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道德制衡
第一节  约束与监督机制
一、筛选机制、保障与激励机制、约束与监督机制的统一
二、道德约束与对权力的限制
第二节  选择与竞争
一、选择与竞争中的心理因素
二、选择与竞争中的法律约束与道德约束
第三节  信仰与社会制衡
一、对信仰的理解
二、信仰在社会制衡中的作用
三、理性与信仰
第四节  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安全阀
一、关于政府在缓解社会矛盾方面的局限性
二、社会内在缓冲机制、疏导机制的建立
三、有形的社会安全阀和无形的社会安全阀
四、从原有的平衡状态向新的平衡状态的过渡
第七章  道德重整与社会经济发展
第一节  韦伯理论引起的思考
一、韦伯对伦理因素的强调
二、“韦伯热”的原因
三、韦伯理论与历史进程的合理性
第二节  道德重整的迫切性
一、新文化、新伦理对旧文化、旧伦理的代替
二、道德重整与“第二次创业”
第三节  道德重整的长期性
一、道德重整与国民素质的提高
二、道德重整:空想与现实
第四节  法治、民主与道德重整
一、法治的对立面是非法治
二、并非任何一种依法办事都等于法治
三、道德重整与民主建设
第五节  社会信任的重建
一、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看重建社会信任的必要
二、从人际关系的和谐看重建社会信任的必要
三、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必要
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结束语
附录  厉以宁著作目录(1979—2009年)
修订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