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东门,立着一块巨大的长条青石。上面镌刻着《易经》的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字体坚硬如铁铸龙蛇,熠熠生辉。
这就是著名的清华校训,每一位到清华学习和参观的人看到这句镌刻在青石上的校训,都会为这种浓郁的气氛感染。在清华的西校门里面,还立着来自《易经》的另一句名言:“人文日新。”
为什么清华大学会如此信奉《易经》,把它的名句当做校训、格言?这是有其传统的。早在西南联大时期,这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已经是它的校训。几十年来,清华人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成为一股公认的社会力量,在政界、学界、经济界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领头作用。
清华的力量来自“自强不息”的《易经》精神,清华的力量源自《易经》。
易理应用
1.人如何走出迷茫?只有迷茫到底。才会走出迷茫。当迷茫本身也觉得迷茫时,我们就自然不会再迷茫了。
韩信在家乡混日子时,毫无出路,乞食于人而不能自立,连“潜龙”都不是,只是条没成形的龙。
但当他一混到底时。时间自然使他这条龙成形了。只要我们输得起时间。一切自然会有转机。世界上绝对没有永久的迷茫,迷茫期之后必有清醒期。
这是人自身的清醒。当然也有赖于外界的催化。
《史记》中记载了韩信的三次屈辱,这也就是他的三次清醒。屈辱让人清醒。这是个简单道理.对个人来说是如此,对一个家族、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来说,莫不如此。
2.人如何面对屈辱?人应该直面屈辱。躲避屈辱只会受到更大屈辱。韩信三次受辱于家乡人。这三次受辱他都扛过去了,最终决定离开家乡,去外面打世界。这三次屈辱是:
第一次受辱于亭长之妻。长期混饭于朋友家,终于有一天.人家不给饭吃了。这次屈辱给韩信的教训是:求食于人,必有断食之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