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梅洛一庞蒂(1908-1961),法国著名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积极参加抵抗运动。战后,与萨特等人创办《现代》杂志。1961年逝世。其主要著作有:《行为结构》(1942)、《知觉现象学》(1945)、《人道主义与恐怖》(1947)、《意义与无意义》(1948)、《辩证法的历险》(1955)、《可见的和不可见的》(1964)等。
与萨特一样,梅洛-庞蒂也是一位把存在主义关于社会现实的人本主义基础的某些假定与马克思的历史变革概念结合在一起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作为萨特的朋友,他在诸方面为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进行了辩护,并在辩护中与马克思主义接近,这是早期梅洛一庞蒂的理论特征。在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西方对苏联斯大林主义的广泛批判,他转向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辩证法的历险》可视为对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在其中,他站在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辩护的立场上对以“列宁主义”为代表的苏联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批判,而在总体上强调,马克思主义使我们与我们的时代及其偏向息息相关的,不是它对将来的描写,而是对时代的质询,从而要求在哲学上揭示存在的真理。
作为一名二战后崛起的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梅洛一庞蒂与萨特等法国思想家具有高度的一致,即在战争影响下选择了一种“观望”式马克思主义立场。正是在“观望”过程中,他们逐步产生分歧,从而在对待苏联马克思主义甚至全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立场上最终分道扬镳。那种“观望”态度表明了多种矛盾,一方面,如萨特所言,正是阶级现实让他们看到似乎除了马克思主义之外没有其他选择,作为唯一对历史作出有效解释的马克思主义对他们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但现实的苏联实践却阻碍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思考。另一方面,尽管苏联不再是“革命的故乡”,但它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绝对他者,保留着革命的声誉;与之相反,资本主义通过剥削、贫困、饥饿而压抑着自由,但它却似乎成为“自由事业”的执行人,只是在其中不再可能有“10月17日”了。因此,知识分子们普遍面临着一场赌注。萨特、梅洛-庞蒂、雷蒙·阿隆等好友正是在赌注中最终老死不相往来,其中特殊的是,梅洛-庞蒂出其不意地提出了“骰子”问题。这使他拒绝了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自由之间非此即彼的选择。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