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80761
  • 作      者:
    李德顺,孙伟平,赵剑英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研究》着重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发展与时代特征和实践发展之间的联系,充分揭示其科学根据和历史意义,给予每个不同时期哲学范畴重心的转移以深入的理解和说明,力求从中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发展的脉络和总体趋势,特别着眼于当代凸显的新范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之间的联系。
展开
精彩书摘
  亚里士多德对实践的理解并未说清楚他那种自身构成目的的“实践”与生产活动、理论活动的关系。后来一切坚持亚里士多德这种区分的哲学家,实际上都是把实践理解为人际行为和理论活动——它们属于真正人的活动。
  康德沿袭了亚里士多德实践概念的传统,他也没有把像劳动这样的物质实践活动看成是适合于自由人的活动领域,把实践限制在道德活动方面。认为只有在道德意义上的“实践”,以及特定情况下的艺术,才是在道德意义上的有价值的活动,而这两者都是意识的活动。
  黑格尔第一次把人类劳动包括到实践活动的概念中,强调劳动在人的形成中的积极作用。正如卢卡奇指出的,这与他对亚当·斯密等其他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劳动的思想的重视和研究有关,“在所有德国哲学家中,黑格尔最深刻最完全地理解了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期的性质。他也是那个时代唯一认真致力于研究当时正在英格兰发生的工业革命所引起的问题的德国思想家,也是唯一把英国古典经济学的问题同哲学和辩证法问题联系起来的思想家”。①然而,尽管他大大丰富了在亚当·斯密和其他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劳动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的内容,但却把人的劳动当做“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一个阶段、一种表现,也即把劳动归结为一种精神活动形式,这就把现实的物质生产劳动概念神秘化和颠倒了。
  费尔巴哈实践观最根本的缺陷在于他“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②费尔巴哈认识不到生产和人类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他把实践仅仅看做是满足人的直接的、自然的需要的一种消费活动。而实践作为生产活动,在改造人的过程中同时改造着自然。在费尔巴哈看来,首要的东西是理论活动,而不是献身于作为改变社会关系的革命实践。
展开
目录
前言
导论
一  哲学范畴及其特征和功能
二  哲学转向与哲学范畴史的分期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范畴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四  关于本书的若干设想
第一篇  总体性范畴
实践:历史形态和当代发展
一  实践概念:简要的历史考察
二  马克思: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感性活动
三  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
四  人类实践形态的当代发展
交往:人存在与自由的本质方式
一  交往理论演进的思想脉络
二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及其与马克思交往范畴的相互关联
三  马克思的交往范畴及其当代定位
四  交往范畴的当代阐释:含义、特性、类型、功能
五  交往与文化
主体与客体:实践一认识关系中的活动者与对象
一  主体和客体的生成与界定
二  主体性与客体性
三  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
四  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
第二篇  存在论范畴
存在:最抽象而又充满歧义的哲学范畴
一  存在范畴的语词分析
二  存在范畴的含义探源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存在范畴的规定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范畴与现代西方哲学存在范畴的比较
时间和空间:从自然时空观到社会时空观
一  时间和空间范畴的历史沿革
二  时空的特性
三  传统时空观的局限:与人的活动相分离
四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五  现代西方哲学对时间理论的新探索
规律: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一  历史上的规律观念与决定论思想
二  马克思主义的“客观规律”范畴
三  客观规律与人的实践活动
四  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五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决定论
决定论相关范畴:概念清理与关系辨析
一  原因和结果与决定论问题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与决定论问题
三  现实性和可能性与决定论问题
四  历史必然和意志自由与决定论问题
五  关于决定论的理论形式问题
第三篇  认识论范畴
意识: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
一  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念与意识范畴
二  马克思主义意识范畴新发展的现当代启示
三  马克思主义意识观探真
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五  人的主体性与社会意识
反映:主体把握世界的认识方式
一  机械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二  反映范畴的基本含义
三  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
四  反映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实践基础
五  反映与选择、建构和创造
经验和理性:认识过程的两个层次
一  经验范畴的历史变迁
二  理性范畴的历史变迁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经验与理性的新认识
真理:从符合论、实效论到实践论
一  关于真理范畴的历史考察
二  真理符合论及其困境
三  真理实效论剖析
四  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
第四篇 价值论范畴
价值:客体属性与主体尺度的统一
一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概念
二  一些流行的价值学说述评
三  对马克思关于价值的“经典表述”的澄清
四  价值的主体性
五  价值的客观性
六  价值的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七  关于价值的科学界定
评价:主体对主客体之间现实价值关系的能动反映
一  评价问题的历史鸟瞰
二  评价的实质
三  评价的主体性与客观性
价值观念:支配主体评价和选择的深层结构
一  价值观念的历史考察
二  价值观念的概念分析
三  价值观念的功能与特征
四  价值观念范畴的学科意义
五  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化的课题
意志:主体的自我精神调控器
一  意志的语义学分析
二  西方意志论研究的现状及其主要缺陷
三  意志论在现代中国的际遇
四  意志论:一个亟待重建的重要哲学分支
五  马克思意志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六  究竟何为意志:从实践的观点看
自由:开放的主体性
一  自由范畴的历史沿革
二  马克思主义对自由及其与必然关系的理解
三  马克思主义生存论意义上的自由观
四  自由的历史性与社会条件性
五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对现代思潮的回应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