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的“社会”概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9052221
  • 作      者:
    卞绍斌著
  • 出 版 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马克思的“社会”概念》以“反现代性的现性话语”对事克思“社会”概念进行了理论定位并确立研究的基本视域,进而通过该视域重点阐释这一概念所其有的重建“公共生活”的根本思想指向,并从“存在论”旨趣、“实践性”特质以及“历史性”维度等层面具体解读这一概念的理论意蕴。《马克思的“社会”概念》还自觉地与当代政治哲学思潮进行批判性对话,力图在比较研究中开拓“规范论”的马克思思想空间。
展开
作者简介
    卞绍斌,男,l975年10月生,江苏灌云人。1 998年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经济系,获哲学学士学位;2007年作为联合培养博士赴加拿大皇后大学哲学系访学一年;2008年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空军航空大学社会科学系讲师,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伦理学研究室主任,山东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学术取向是:以当代道德和政治论争的重大问题为切入点,在中西文化交汇的语境中探寻社会正义与现代认同的规范基础,考察公共生活建构的价值路径,以期在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领域作出理论创新。近年来在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承担和参与多项学术研究课题。
展开
内容介绍
    重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概念是《马克思的“社会”概念》的中心任务。在考察学界关于这一概念相关论述的基础上,《马克思的“社会”概念》一方面指出这些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着重在现代性问题语境中呈现这一概念的思想内涵和理论意义。《马克思的“社会”概念》认为,马克思的“社会”概念以及经由这一概念所确立的新哲学观念,直接应对的是现代性状况下“个体主体”与“社会共同体”分裂这一重大现实课题,试图走出现代性的困境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出发点。《马克思的“社会”概念》还自觉地与当代政治哲学思潮进行批判性对话,在比较研究中开拓规范论的马克思哲学思想空间。
展开
精彩书摘
    最后,马克思重建现代性的根本途径是“联合”起来的个人掌握社会生产。在马克思看来,由于资本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的人格,而是一种“社会”力量,因此,要想破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而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必须要有在充分发展的生产力基础上的个体之间的联合并掌握社会生产。也就是说,为什么要以“社会”的方式占有整个生产力,那是因为,一方面,“资本不是一种个人的力量,而是一种社会的力量”,单个的个体占有或部分地占有生产力并不能改变现代社会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把资本变为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集体财产,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里所改变的只不过是所有制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具有两个重要的关键点,一是把资本变为集体财产,改变的是其社会性质,也就是去除其阶级属性,这样,利用财产进行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关系也将被消除。二是,也是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对财产的社会属性的变化并没有使个人丧失财产,也就是说,个人的劳动所得应该得到承认,而且,财产的社会性质本身与个人占有财产也是一致的。换句话说,马克思并不是要消灭财产,也不是在一般的意义上消灭个人的财产占有,他所要消除的是那种建立在私有财产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这一关系正是以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方式来行使对社会和他人的权力的。同时,马克思也清醒地看到,资产阶级社会的私有财产关系其实让无产阶级最终失去了财产,进而无法占有自己应得的财富。那么,消灭私有财产制度,其实就是把本应属于工人的财产还给个人。
    ……
展开
目录
导论 重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概念
第一节 被误读的马克思“社会”概念
第二节 对马克思“社会”概念的种种诘难,
第三节 解读马克思“社会”概念遵循的基本理路

第一章 现代性的反省与理解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根本出发点
第一节 “神圣形象”的消解:马克思的现代性体验及其辩证立场
第二节 反现代性语境中的现代性话语: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思想定位

第二章 重建公共生活: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思想指向
第一节 个体与共同体的分裂:现代性课题与黑格尔的解决路径
第二节 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与社会理论的批判
第三节 超越市民社会与国家:马克思与现代公共生活的重构
第四节 探询马克思“社会”概念公共性内涵的当代意义

第三章 寻求社会解放的存在论价值旨趣
第一节 解放何以可能:现代性问题的存在论追问
第二节 从政治解放到社会解放
第三节 生活世界批判与解放的世俗基础
第四节 把人的世界还给人:社会解放的理想图景

第四章 社会生活的实践特质与实践的社会规范内涵
第一节 实践哲学转向与现代生活的重新审视
第二节 理论哲学视野中的“社会”概念
第三节 颠覆传统形而上学: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第四节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社会规范内涵

第五章 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命运及其永恒正义的瓦解
第一节 历史的终结:现代性状况与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境遇
第二节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正义性的前提批判
第三节 多元与异质: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第四节 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理论指向与当代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