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维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02098
  • 作      者:
    刘新刚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刘新刚,男,1978年10月生,山东文登人。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高校理论战线》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当代社会发展研究、《资本论》研究和文化软实力研究方面文章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维度》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的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为基础,辨证地吸收当前西方的社会发展理论来进行构建。作者认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了其实践论转向,并开辟了发展哲学的新范式及其独特的价值维度,马克思遵循这一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全面揭开了现代社会发展的秘密,并为人类找到了超越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路径。同时,该书以当代中国的价值论研究成果为视角,发掘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原初意旨,试图破解当前社会发展实践中的难题,并与当代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理论进行对话,使其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研究的一个纲领性问题,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当代是否能够得到伞面展现的核心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书的最大特点是把价值学与人学和文化学结合起来研究。认为价值就是客体对于主体所具有的意义。认为哲学的“价值”在内涵上接近于经济学上的“使用价值”,表示物品对于人的效用。<br>    (四)关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问题的研究成就<br>    评价问题是社会发展中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核心的问题。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研究评价问题的著作,如马俊峰的《评价活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陈新汉的《评价论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冯平的《评价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何萍的《生存与评价》(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张理海的《社会评价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等。从整体上看,评价论在中国的发展的确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而且其研究正在逐渐进入现实的社会生活领域,如吴晓明、王德峰认为对经济发展的价值评判乃是当代世界所面临的最重要、最具现实性的问题之一。在这方面不仅出现了众多的意见分歧,而且还引发了各种激烈的争论。毫无疑问,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生活的相应变化,其意义也势必日益凸现出来。①<br>    在这个阶段关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问题研究的另一个热点就是价值观问题和价值观冲突问题,如:<br>    吴倬、孟宪东认识社会主导价值观和个人个性化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具体表现为:第一,社会主导价值观必须真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人的个性化价值意识的集中体现,并以后者为目的,才能确保其内容是正确的。第二,少数先进人物率先形成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的个性化的价值意识通常是社会主导价值观发展、进步的重要契机和动力。
展开
目录
序<br>第1章 导论<br>1.1 现代社会发展理论视域与价值维度考察路径<br>1.1.1 现代社会发展实践中的难题与西方学者的价值维度考察路径<br>1.1.2 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及其独特的价值维度考察路径<br>1.1.3 当代意义<br>1.2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br>1.2.1 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br>1.2.2 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文献综述<br>1.3 主要研究方法<br>1.3.1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论转向及其社会发展观的革命<br>1.3.2 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的方法<br>1.3.3 文本解读与当代审视内在融通的方法<br><br>第2章 现代社会发展难题及西方学者的价值维度考察路径<br>2.1 现代社会发展难题:物质财富增长与人的发展不同步<br>2.2 西方学者对现代社会发展难题起因的分析<br>2.2.1 新发展观的观点:“经济主义”的核算体系存在问题<br>2.2.2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技理性使人异化<br>2.2.3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个“泛剥削论”的视角<br>2.3 西方学者针对现代社会发展难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br>2.3.1 弗朗索瓦·佩鲁的“价值本位发展范式”<br>2.3.2 阿马蒂亚·森的“自由本位发展范式”<br>2.3.3 保罗·谢弗的“文化本位发展范式”<br><br>第3章 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方法论及其独特的价值维度<br>3.1 马克思早期对现代社会发展问题的探索<br>3.1.1 马克思早期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批判方法论:异化理论<br>3.1.2 作为价值批判方法的异化理论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br>3.2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论转向及其社会发展观的革命<br>3.2.1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论转向<br>3.2.2 实践论转向所带来的社会发展观革命<br>3.2.3 马克思考察现代社会发展问题的两个维度:理性维度和价值维度<br>3.3 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观的价值诉求——共产主义<br>3.3.1 物质生产的极大发展<br>3.3.2 社会的高度和谐<br>3.3.3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br><br>第4章 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价值维度的经济哲学视域<br>4.1 解蔽物化、还原现实与价值维度考察<br>4.1.1 解蔽物化:马克思对现代社会发展进行价值批判的前奏<br>4.1.2 价值批判:扎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批判<br>4.1.3 社会发展:理性维度与价值维度的辩证统<br>4.2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理性分析与价值批判<br>4.2.1 科技发展的理性分析<br>42.2 科技发展的价值批判<br>4.2.3 资本逻辑:科技发展两个维度分离的原因<br>4.2.4 保持科技发展两个维度之间的必要张力<br>4.3 现代社会分工发展的理性分析与价值批判<br>4.3.1 分工发展的理性分析<br>4.3.2 分工发展的价值批判<br>4.3.3 资本逻辑:分工发展两个维度分离的原因<br>4.3.4 保持分工发展两个维度之间的必要张力<br>4.4 现代社会大工业发展的理性分析与价值批判<br>4.4.1 大工业发展的理性分析<br>4.4.2 大工业发展的价值批判<br>4.4.3 资本逻辑:大工业发展两个维度分离的原因<br>4.4.4 保持大工业发展两个维度之间的必要张力<br>4.5 剥削理论与人的价值的实现<br>4.5.1 资本的逻辑:马克思的剥削理论<br>4.5.2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发展价值批判的手段:剥削理论<br>4.6 现代社会政治国家的理性分析与价值批判<br>4.6.1 “现代社会”、“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br>4.6.2 理性分析:现代国家是现代市民社会的产物<br>4.6.3 价值批判:超越现代社会的政治国家<br><br>第5章 对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理论价值维度研究的审视<br>5.1 对新发展理论的审视<br>5.1.1 对“人的本质”的观点的审视<br>5.1.2 对“社会的本质”的观点的审视<br>5.1.3 对“解决人与社会问题方法”观点的审视<br>5.1.4 对“发展的价值诉求”的观点的审视<br>5.2 1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异化理论的审视<br>5.3 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剥削理论的审视<br><br>第6章 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价值维度研究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br>6.1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发展<br>6.1.1 理论:当代中国价值论研究的兴起<br>6.1.2 实践:中国社会发展难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br>6.2 对中国社会发展价值转向的指导意义<br>6.2.1 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维度内涵<br>6.2.2 科技一分工一大工业发展的独特价值实现路径<br>6.2.3 剥削问题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br><br>第7章 结论:社会发展理性维度与价值维度的当代整合<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