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学说创立以后,对这一理想的追求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实际运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就是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学说的一个成果。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以后,又形成了以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共产主义运动,并造就了苏联式的现实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虽然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对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为蓝本的,但是在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要求的条件完全不同的条件下,却与马克思、恩格斯对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具有相当的距离。中国共产党在列宁主义的指引下,也建立了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生产关系方面,消灭了私有制,只存在两种公有制,如果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标准,则是一只脚在社会主义门槛内而另一只脚在社会主义门槛外的社会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当前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制约下,通过改革,逐步恢复了包括私有制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和市场调节,这既使中国社会的生产力能够更顺利地向前发展,又使中国社会的面貌同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的距离越拉越大。这种“社会主义”概念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概念虽有联系,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为了不与这种现实的社会主义相混淆,我们决定不称自己的阐述对象为“科学社会主义”,而称之为“科学共产主义”。同样,为了避免出现相关概念的混乱,对“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也不采用列宁的说法,即不称为“社会主义社会”,而恢复马克思的说法,称为“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在本书的叙述中,除了引号中的引文外,凡与“共产主义”同义的“社会主义”均改为“共产主义”。
本书共十四章。第一章是科学共产主义学说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位置;第二章是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前提即唯物史观;第三章是空想共产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所提供的思想材料;第四章是共产主义设想的依据;第五章是共产主义设想的内容;第六章是共产主义设想实现的条件;第七章是共产主义设想实现途径中的无产阶级革命;第八章是共产主义设想实现途径中的无产阶级专政;第九章是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对于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不同意义;第十章是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对象、学科属性和任务;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是20世纪的共产主义实践及其对共产主义理论的影响;第十三章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第十四章是全球化与共产主义的历史趋势。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