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态文明与绿色生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5062483
  • 作      者:
    卞文娟主编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生态文明与绿色生产》共分为七章,围绕环境问题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以及工业文明时代的环境问题,阐明绿色生产和生态文明的理念、原理、方法以及具体的实践。书中采用丰富实例,力图编写内容的实用性、趣味性、前沿性和科学性,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使内容贴近实际,引发学生对资源环境现状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出深思,提高环境意识,旨在促使自觉的环境保护行为。
    《生态文明与绿色生产》以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为基本对象,着眼于学生科学发展观的培养,为学生打造一个学习绿色生产和生态文明理论的理性知识平台。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生态演变与人类文明
    人类是生态环境的产物,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人类又是自然生态的改造者,通过社会性生产活动来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是由人们的生存方式以及生存方式所创造的文明决定的。不同的生存方式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类型。生态演变是自然与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的主轴越靠近当代,导致生态恶化的人为破坏就越明显。
    第一节环境和环境问题
    一、环境
    人类环境是庞大而复杂的多级大系统,它既包括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界,如高山、大海、江河、湖泊、天然森林以及野生动植物等,又包括经过人类社会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界,如街道、房屋、水库、园林等。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植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能力逐步提高,人类环境的范畴随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早期人类的生产力和认识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所能影响到的环境的范围也有限;今天,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甚至进入宇宙环境,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因此,对于环境和环境问题的研究也需要不断的发展。
    环境的特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表述。如果从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利弊角度来考察和研究环境,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整体性与区域性
    环境的整体性指的是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故又称系统性。这就是说,在不同的空间中,大气、水体、土壤、植被乃至人工生态系统等环境的组成部分之间,有着相互确定的数量与空间位置的排布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也就是说,环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以特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特定的结构。通过稳定的物质、能量流动网络形成彼此关联的变化规律,该结构在不同的时刻将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整体性是环境的最基本特性。整体虽是由部分组成的,但整体的功能却不是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而是由组成整体的各部分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所形成的结构以及所呈现出的状态决定的。一般来说,气、水、土、生物和阳光是构成环境的五个主要部分,作为独立的环境要素,它们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各有自己独特的作用。这些作用(功能)不会因时空的不同而不同。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生态演变与人类文明
第一节 环境和环境问题
一、环境
二、环境问题
第二节 采集狩猎文明与原生环境问题
第三节 农耕文明与生态演变
一、农耕文明的兴衰
二、朴素的生态保护思想
第四节 工业文明与环境污染
一、工业革命后的环境污染与破坏
二、全球主要环境问题
三、工业文明时代环境问题突出表现的原因
四、现代环境保护的源起
五、环境保护的发展
六、环境保护战略的演变

第二章 生态文明
第一节 人与自然
一、后工业化时期的生态危机
二、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节 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涵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第三节 生态文明原理
一、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
二、生态文明的内容
三、生态文明的特点
四、生态文明的原则
第四节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一、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认知科学规律
三、要完善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
四、依靠科技创新
五、实施绿色生产和生态产业
六、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七、提高全民素质,培养环境意识
八、倡导绿色消费,建设生态文化

第三章 循环经济
第一节 中国的资源环境现状
一、中国的资源环境
二、中国的生态破坏
三、中国的环境污染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第三节 循环经济的特征
一、新的系统观
二、新的价值观
三、新的自然观
四、新的经济观
五、新的生产观
六、新的消费观
第四节 循环经济的原则
第五节 循环经济的实施
一、循环经济的实施层次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第六节 区域循环经济实施实例——上海市
一、上海市资源环境概况
二、上海工业部门循环经济发展
三、上海农业部门循环经济发展
四、上海消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五、上海资源再生业发展现状
六、上海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四章 生态工业
第一节 生态学理论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四、生态学的规律
五、产业生态化
第二节 工业生态学
一、工业生态学概念
二、工业生态学的特点
三、工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
四、生态工业园区
第三节 工业共生
一、工业共生的概念
二、工业共生的基本要素
三、工业共生体系的特征
四、工业共生的基本原理
五、工业共生体系设计
六、工业共生模式
第四节 案例分析——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
一、概况
二、卡伦堡共生体系的形成过程
三、卡伦堡的共生单元和共生关系

第五章 清洁生产
第一节 污染物的来源
一、工业生产中污染物的由来
二、生产过程废弃物的构成
第二节 清洁生产的演进过程
一、清洁生产在国际社会的推进
二、中国推进清洁生产的战略与行动
第三节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
一、末端治理的弊端
二、清洁生产的优势
第四节 清洁生产的概念和内涵
一、清洁生产的概念
二、清洁生产的内涵
三、实施清洁生产的意义
第五节 清洁生产的目标与内容
一、清洁生产的目标
二、清洁生产的内容
第六节 清洁生产审核
一、概念与基本框架
二、生产过程评估
三、替代方案产生
四、替代方案评价
第七节 安徽阜阳化工厂清洁生产案例
一、项目概况
二、清洁生产项目使用的方法
三、完成及效益评估
四、项目总结

第六章 绿色农业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中的环境问题
一、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二、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三、农业生产有机废物污染
四、畜牧业废弃物的污染
第二节 生态农业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
二、国外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三、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状况
四、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
五、生态农业原理
第三节 精准农业
一、精准农业的概念
二、精准农业的发展历史
三、精准农业体系
第四节 生态农业实施实例——“四位一体”庭院生态农业模式

第七章 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生产的法律和政策基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一、立法背景
二、发展循环经济应遵循的方针和原则
三、循环经济法规定的基本管理制度
四、减量化的主要内容
五、再利用和资源化
六、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措施
七、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配套法规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一、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的意义和必要性
二、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三、立法导向
四、《清洁生产促进法》的适用范围
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推行清洁生产的责任
六、关于对生产经营者的清洁生产要求
七、关于清洁生产的鼓励措施
八、清洁生产的促进措施
九、促进消费领域的清洁生产
第四节 环境管理制度
一、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三、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四、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五、排污收费制度
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七、“三同时”制度
八、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