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与塑造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792757
  • 作      者:
    张燚[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张燚,男,汉族,四川荣县人,重庆市品牌学会常务副会长,重庆文理学院品牌科学研究所教授,重庆工商大学企业管理研究中心兼职教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品牌管理、战略管理等。近五年,在重要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近80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8篇;出版专著6部;获省部级三等奖5项;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庆市重大决策咨询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目前,正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省级精品课题《品牌管理》等项目3项。   谭宏,男,汉族,重庆潼南人,重庆文理学院副校长.重庆市品牌学会会长,重庆文化遗产学院院长。重庆文理学院品牌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领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学理论及应用等。近年来.在重要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4项;获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主持和主研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15项。   张锐,男,汉族,四川荣县人。重庆市品牌学会秘书长。重庆文理学院品牌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品牌重庆战略推进联盟召集人。研究领域为品牌学理论及应用、战略管理等。近五年.在重要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近70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6篇;出版专著6部;获省部级三等奖4项: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2项。   刘进平,女,汉族,四川荣县人,重庆市品牌学会办公室副主任,重庆中力律师事务所律师,重庆文理学院品牌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领域为品牌法学、品牌哲学等。近五年。在重要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省部级三等奖1项;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6项。   李芹燕,女,汉族,四川资阳人,重庆市品牌学会理事,重庆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研究领域为品牌学理论及应用、新闻传播等。近五年,在重要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省部级三等奖1项;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5项。目前,正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
展开
内容介绍
  《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与塑造研究》分为四个部分共13章。其中,第一部分为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现状与反思,主要包括重庆城市形象调查与反思、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现状与反思、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的历程与反思;第二部分为新重庆的历史特点、现实优势与发展趋势,主要包括重庆城市发展的历史特点与现实优势分析、重庆城市发展趋势分析;第三部分为新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与论证,主要包括新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新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选择与分析、新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论证;第四部分为新重庆城市形象塑造思路与方案,主要包括新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的故事线及其塑造思路、新重庆整体城市形象塑造策略与建议、新重庆次级城市形象塑造策略与建议、新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的保健因素及策略建议、新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的组织与管理措施。
展开
精彩书评
  为人真挚,行文老辣,集成了李冰的特质。她的文字冷冽而温暖,朴素而智慧。我尤其喜欢其中那淡淡的人间烟火味儿。开卷轻松的同时,或可让你进入思想之旅。   ——海岩   在我看来,李冰长得一点儿也不像记者,更像一妹妹。可看她的文笔,挺爽挺灵,很有意思。她真又是一非常出色的记者。我喜欢!   ——葛优   我喜欢李冰!喜欢她真挚的人,喜欢她生动的文字。她的思想那么敏锐,回答她深刻的提问,会点燃我思想的火花。   ——张海迪   面对她,我会有倾诉的欲望。她让我毫不做作,直抒胸臆。她尊重文学,更尊重坐在她对面的人。   ——阎连科   她需要有在被访者泛泛的话语沙海中寻找闪亮光彩的本事。这种工作能做好了,实在是很难很难的……”我向李冰致敬。   ——邹静之
展开
精彩书摘
  (2)宜居城市、森林城市、畅通城市、红色城市、智慧重庆、健康重庆、枢纽重庆、开放重庆   在市委三届三次全会开幕前,政府对重庆提出了八大目标,分别是宜居城市、森林城市、畅通城市、红色城市、枢纽重庆、开放重庆、健康重庆、智慧重庆。鉴于“宜居城市、森林城市、畅通城市、健康重庆、枢纽重庆”在前面已有论述,这里只对“红色城市、智慧重庆、开放重庆”进行简述。   红色城市:“红色重庆”的外延概括为三方面内容:一是红岩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红岩精神已上升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唤起了民众、国民党左派、民主党派的抗日热情,形成了人心所向的局面。而在渣滓洞、白公馆,革命志士们在革命已经胜利时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当全中国齐心抗日时,“人不分南北,地不分东西”,英勇抗日成为一种“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精神。三是当代的三峡移民精神。拆毁近3400多万平方米的房屋,迁建1500多家工矿企业,淹没30多万亩农田——三峡百万移民创造出一种新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做大做强红色文化品牌,能够提升重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够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创新创造的动力。   智慧重庆:创建学习型城市,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升全市人民的学习力、创新力。重庆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政治文明研究所所长胡波博士认为,“智慧重庆”的标准是“崇德、明理、求知、创造”。在这四个词中,前面三项的最终表现结果是有创造力。
展开
目录
《品牌科学分支学科丛书》总序/1 《品牌科学分支学科丛书》代序——品牌科学分类:体系结构与结构体系/1 前言/1 第一部分 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现状与反思 1.重庆城市形象调查与反思/3 1.1 利益相关者对重庆城市形象的感知调查/3 1.1.1 利益相关者对重庆城市形象的感知调查/3 1.1.2 重庆城市名片调查/7 1.1.3 “宜居重庆”调查/8 1.1.4 重庆生活质量调查/9 1.1.5 重庆人心中的新重庆城市形象调查/11 1.2 重庆城市形象调查的结论与启发/15 1.2.1 重庆城市形象调查的结论与分析/15 1.2.2 对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与塑造的启发/18 2.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现状反思/19 2.1 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现状分析/19 2.1.1 政府文件对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表述/19 2.1.2 市级领导对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表述/28 2.1.3 专家学者及行业组织对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探讨/29 2.2 对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分析与评价/31 2.2.1 重庆城市形象定位分析与评价/31 2.2.2 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分类比较/34 3.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的历程与反思/36 3.1 直辖前的“旧”重庆城市形象/36 3.2 直辖后的重庆城市形象塑造历程/37 3.3 对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的反思/47 第二部分 新重庆的历史特点、现实优势与发展趋势 4.新重庆的历史特点与现实优势分析/51 4.1 历史文化资源环境/51 4.1.1 历史文化资源环境/51 4.1.2 教育、科技资源环境/55 4.2 地理资源环境/57 4.2.1 区位资源环境/57 4.2.2 地貌资源环境/57 4.2.3 物产资源环境/58 4.2.4 气候资源环境/59 4.3 空间资源环境/59 4.3.1 居住资源环境/59 4.3.2 交通资源环境/59 4.3.3 设施资源环境/60 4.4 经济资源环境/61 4.4.1 产品及企业资源环境/61 4.4.2 商业资源环境/62 4.4.3 产业资源环境/62 4.5 饮食资源环境/67 4.6 休闲资源环境/68 4.7 旅游资源环境/69 5.新重庆的发展趋势分析/71 5.1 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趋势/71 5.1.1 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71 5.1.2 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73 5.1.3 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74 5.1.4 长江上游地区的文化中心/76 5.2 综合环境整治与发展趋势/76 5.2.1 宜居重庆/76 5.2.2 畅通重庆/77 5.2.3 森林重庆/78 5.2.4 平安重庆/79 5.2.5 健康重庆/80 第三部分 新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与论证 6.新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基本思路与方法/87 6.1 新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基本思路/87 6.2 新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基本原则/87 6.3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概念及分析过程/88 7.新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选择与分析/90 7.1 新重庆城市形象资料收集与整理/91 7.2 新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选择与分析/94 7.2.1 开放性译码分析/94 7.2.2 主轴译码分析/97 7.2.3 选择译码分析/98 7.3 新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结果与分析/100 8.新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论证/102 8.1 新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原则检验/102 8.1.1 真实性原则检验/102 8.1.2 专属性原则检验/103 8.1.3 导向性原则检验/103 8.1.4 美誉性原则检验/104 8.1.5 认同性原则检验/105 8.2 新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诠释与解读/105 8.2.1 “激情”的概念及其意义/106 8.2.2 重庆的激情元素/107 8.2.3 激情之都的渊源/123 8.3 政府部门对“激情”的认同/127 8.3.1 重庆市政府:人人重庆/127 8.3.2 重庆市旅游局:激情重庆/127 8.3.3 重庆市工商局:创业激情/128 8.4 重庆人文精神与城市形象的观点综述/129 8.4.1 专家对重庆城市形象的主要观点/129 第四部分 新重庆城市形象塑造思路与方案 9.新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的故事线及其塑造思路 10.新重庆整体城市形象塑造策略与建议 11.新重庆次级城市形象塑造策略与建议 12.新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的保健因素及整治建议 13.新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的组织与管理措施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